實際上,在辛古和屯奴乘亂沖出契丹軍殘部在沈州樂郊城外營地,倉皇逃命的同時,營地内的契丹文武大臣、兵将侍衛們也由于耶律璟的突然駕崩而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正因爲如此,辛古和屯奴才有機會逃出生天。
由于耶律璟并無直系後代,且生前未正式指定皇位繼承人,而此番沈州樂郊城外遇刺殺又死的很是突然,所以幾個有實力的契丹皇族中人都有意問鼎那把龍椅。因爲此時追随在耶律璟身邊的兵馬已經不足八千,以至每個想要争奪皇位的契丹皇族所能控制的實力都非常有限,沒有哪一派能夠占據絕對優勢,從而完全壓制住其他所有對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彼此進行結盟也就是這些人不得已卻又必然的選擇了。于是,在一番拉攏、串聯威逼、利誘和妥協、退讓之後,一衆契丹皇族勢力便形成了以耶律璟生前最中意的侄子耶律賢和皇弟耶律罨撒葛爲代表的兩派。
若是放在以往,在兩派勢力形成的同時,一場你死我活的皇位争奪戰便會随之上演。然而,此時沈州樂郊城外的這兩股争位勢力卻誰也不敢輕舉妄動。一來,雙方實力相差不大。耶律賢這邊彙聚了以耶律屋質爲首的一衆大臣及将近五千兵馬。而耶律罨撒葛那邊則拉攏了自己的弟弟耶律必攝和因之前銀州延津城之戰表現欠佳而爲衆大臣所排斥的耶律休哥爲主力的一衆文武以及主要來自耶律休哥麾下殘兵的三千餘将士;二來,以五千對三千,雖說單從兵力對比上來看,耶律賢一方占據一定優勢,取得最後的勝利似乎有一定的把握。可問題是,如今周軍追兵就在身後,一旦耶律賢一方不能速戰速決,等到周軍殺到,漫說是什麽皇位了,隻怕他以及一衆文臣武将連性命都會不保。三來,就算耶律賢有把握在很短的時間内打敗自己的競争對手,在雙方兵力相差不多的情況下,其損失亦會非常嚴重。到時候,即便他能順利撤到遼陽城。面對手中很可能隻有不過兩、三千兵馬,且又得位并不算正的耶律賢,又有誰能保證手握三萬大軍的遼陽留守耶律和裏的心裏不會生出其他想法。畢竟,耶律和裏雖非太祖子孫,其祖上卻是太祖堂弟,本身也算是皇族中人,趁着現在太祖一脈實力衰微、先帝無後且未正式指定繼承人,朝廷上下一片混亂,大臣心中忐忑不安之時出手争奪皇位,并非沒有可能。所以,除非是萬不得已,處于優勢一方的耶律賢是無論如何也不願意現在就與自己的堂叔耶律罨撒葛一決高下的。
處于優勢地位的耶律賢不願意動手,而處于劣勢地位的耶律罨撒葛更不打算與自己的堂侄拼個魚死網破,徹底喪失自己争奪皇位的機會。因此,在雙方對峙半晌,耶律賢主動派出使者向其發出進行和解談判的邀約後,耶律罨撒葛當即表示接受。于是,在朝陽初升之時,雙方的談判代表帶着各自首領的建議和底線坐在了大營中央的一間帳篷之内,開始了有關皇位及朝中權力安排的讨論。經過一番讨價還價、妥協退讓,談判雙方終于在臨近中午時分就最後協議達成一緻,并經由雙方首領簽字畫押确認下來。
根據這份協議,由耶律賢繼位爲帝,而耶律罨撒葛則在由太平王晉封爲齊王的同時,還被冊立爲皇太叔。換句話說,日後如果耶律賢死了而耶律罨撒葛還活着的話,便由後者而非前者的子嗣繼任皇位。
雖說老皇帝死了,他的兒子沒能繼位而由弟弟繼位這種事在曆朝曆代以及契丹曆史上并不鮮見——當初耶律賢的父親世宗耶律阮死于叛亂,繼皇帝位的便是其叔父平叛主力耶律璟而非他這個親兒子。可問題是,除了當年唐武宗李炎在位時,由宮内權宦操縱正式冊立過其叔父李忱爲皇太叔外,其他叔父當皇帝的不是篡位就是趁亂奪位,像這種由皇帝本人親自決定冊立自己叔父爲皇位繼承人的還是破天荒頭一回。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爲形勢所迫,在嚴重外患及潛在内憂的情況下,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種妥協辦法。另一方面,隻怕也與耶律賢身體病弱,不但不可能長壽,甚至連子嗣都未必能有,耶律罨撒葛覺得自己有很大機會順理成章繼任爲帝、接掌皇權有很大關系。
不過,不管冊立皇太叔這樣的舉動有多麽不合禮法、離經叛道,不管日後耶律罨撒葛的如意算盤是否能夠變爲現實,總之在競争雙方的妥協與退讓之下,這支契丹朝廷的殘餘勢力終于放棄對立,重新合兵一處,在征調了沈州樂郊城内的兩千守軍加入自己的隊伍後,帶着先帝耶律璟的遺體撥營起寨,急匆匆離開沈州樂郊城,一路南下,趕往一百五十裏外的遼陽城,準備爲大遼國祚的延續做最後的努力與掙紮。
隻是,願望雖然美好,現實卻是異常殘酷的。就在耶律賢和耶律罨撒葛帶着一衆文武大臣及不過萬餘殘兵啓程之後不久,負責後衛掩護的千人隊便傳來消息——發現周軍追兵前鋒千餘人馬,自己已經與對方展開厮殺。由于敵軍半數爲“飛龍軍”,後衛部隊恐怕支撐不了多長時間,請天子速派援軍。契丹君臣聞訊大驚,耶律賢和耶律罨撒葛一面率衆加速南逃,一面分出約一千兵馬調頭北上,與後衛部隊一起阻擊周軍追兵前鋒,爲主力撤離争取足夠時間。
以兩千契丹殘兵對抗“飛龍軍”、“保安軍”各一個騎兵營,這樣的力量對比原本沒有任何勝算。隻是由于“飛龍軍”騎兵營不願意放棄自己的長處和優勢,與契丹騎兵進行短兵相接式的近距離格鬥,從而平白增加自己的傷亡。所以,面對洶洶而來,以視死如歸的氣勢對己方發起不要命的決死沖擊的契丹騎兵,“飛龍軍”騎兵營的營長沒有與對方展開對沖,而是下令“飛龍軍”騎兵營就地結陣阻擊、“保安軍”騎兵營于兩翼遊動掩護,務求将這股敵軍擊潰于當面。
這樣的戰術安排雖然有利于“飛龍軍”騎兵營發揮自身優勢,可如此一來卻也拖慢了其追擊速度。是以,盡管依托環形防禦陣型使得這支周軍追兵以極其微小的代價便擊潰了契丹騎兵的沖擊,并給予對方重大殺傷,最終膽怯遠循的契丹騎兵不足三百人。可他們也爲此付出了一個多時辰的時間,與契丹殘軍主力的距離也從不足五裏變成了近四十裏,要想在對方逃到遼陽城之前趕上隻怕已經沒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