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準備工作中,重中之中便是造船、造大量的戰船。由于之前的計劃是在三到四年後,在完成對後蜀和南漢的統一後,再對南唐這個長江以南最大的割據勢力動手,所以盡管平定荊湖之後,錢元山和曾志林二人便已經開始着手建造船隻,但其建造進度是以三年爲限的,如今要提早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内完成,其生産進度要求之緊迫、工作量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爲了能夠按時完成船隻建造任務,錢遠山和曾志林一方面将荊湖地區所有能夠找到的造船工匠都集中到了嶽州至江陵府的船塢群之中,日夜不停的趕造。另一方面,他們還向委員會提出申請,希望委員會能夠招集後周境内其他地區的造船能手,一并送到嶽州至江陵船塢群,以加快造船進度,趕在年底之前完成南征所需各類艦船。
對于錢、曾二人的申請,委員會這邊自然是全力支持。王崤峻、張維信等人一邊通過後周朝廷向治下各州縣送公文,要求各地立即召集會造船的能工巧匠,并以最快的度送至嶽州,參與南征艦船的建造工作。同時,爲了增加工匠們的積極性,在這份“招賢”公文中還特别注明,凡是被征召往嶽州幫忙的造船工匠,朝廷均會給予優厚賞賜,并負責提供此去嶽州一路上的路費,絕不會讓大家白辛苦這一趟。眼見以往純粹是盡義務、白出力的徭役變成爲有利可圖的活計,那些個于造船一道有一技之長的百姓自然不會輕易放過。特别是随着一部分做事果斷的工匠向所屬州縣衙門報到後,馬上就從負責征召的官員那裏領到了一半工錢作爲安家錢和路費的消息傳出,那些還有所觀望的工匠也立即打消了顧慮,紛紛趕到當地官府衙門登記。短短三個月内,就有來自後周境内各地近五千名造船工匠雲集嶽州至江陵船塢群,使那裏參與艦船建造的工匠總數達到萬人之多。此外,委員會還暫停部分海上戰艦的建造工作,直接下令調集北平軍大沽造船廠裏的一部分技術骨幹即刻啓程趕往嶽州,協助那裏的工匠建造艦船,算是解了錢遠山和曾志林二人的燃眉之急。
由于自荊湖沿江而下戰線過長、道路不便,并不利于盡快平定江南,在長江上多點過江、多路進攻才是最合适的戰術,所以在長江上架設浮橋就成了必然的選擇。而相對與建造艦船需要解決的隻是人手不足問題,建造能夠橫亘于大江之上的級浮橋所面臨的更多的卻是技術上的困難。
雖說早在東漢初年的時候,割據四川的公孫述爲阻擋漢軍的進攻,就曾經在荊門和虎牙(宜昌附近)建造過跨江浮橋——江關浮橋。而且,在前世的曆史上,趙匡胤派兵征伐南唐時也曾先後在石牌口和采石矶架設過大型浮橋,供南征大軍過江。到了穿越衆們穿越前生活的那個時代,解放軍的舟橋部隊更是可以在幾十分鍾之内就在長江上架起一座能夠通行裝甲部隊的機械化浮橋。可如今,一來穿越團隊中包括前世在部隊服役的兄弟在内,沒有一個懂得浮橋架設的,衆人手裏更沒有現代機械化浮橋可用。二來,前世宋軍之所以能夠順利架起浮橋過江,乃是得益于對長江水文資料了如指掌,親自駕舟對采石矶進行過多次測量的樊若水攜圖來投,并指導浮橋的建造工作。而現在距離前世樊若水投效宋廷還有六年時間,此時的他還在爲自己的功名做着不懈努力,還沒到仕途無望,憤而興起叛唐投宋——現在或許該稱之爲叛唐投周——之心的時候。可以說,就算派人找到了這個樊若水,隻怕其也沒有可能揮出前世那般重要作用了。更何況,與前世樊若水架設的浮橋隻需要滿足宋軍步騎兵和每輛不過一兩千斤、最多兩三千斤的常規辎重車輛過江不同,這次穿越團隊架設的浮橋在滿足上述要求的同時,還需要承載遠比步騎兵以及常規辎車輛重得多的各式火炮、特别是重量過五千斤的1o5mm榴彈炮以及重量過八千斤的13omm攻城炮。
不過,俗話說“沒了張屠夫,照樣不吃帶毛豬”。雖說沒有經驗、不懂專業技術,可穿越團隊并不打算放棄架橋過江、多點突破、多路進攻的最佳戰術。缺乏專業技術,穿越團隊委員會便以朝廷的名義下旨,在後周治下招納會架浮橋的工匠,讓他們與穿越團隊軍事部、科技部、後勤部等部門成員一起進行研究、試驗。同時,張維信還根據史書上的記載,将前世樊若水建造巨型黃、黑龍舟爲橋墩、巨型竹筏爲橋面的設計理念向自家兄弟和工匠們講明,供他們參考、借鑒;沒有相應的水文資料,穿越團隊委員會一方面向常年生長于江邊,對江面情況了如指掌的漁民和船老大們請教,另一方面則派出懂水利的官員親赴計劃渡江的蕲陽、石牌口、采石矶等處,在當地“暗羽”的協助下,對相關江段進行實地考察、測量,以掌握第一手資料。此外,爲了保證各種建造材料的供應,穿越團隊還一方面以後周朝廷的名義下令在荊湖之地以豐厚酬勞,招募集大量青壯勞力——考慮到荊湖乃是新定之地,且之前不久剛剛平息了本地叛亂,大量征召役夫不利于地區穩定,所以委員會決定此番以招募代替徭役。另一方面,委員會還從一直在北平軍服苦役的契丹俘虜中抽調了上萬人,解送到荊湖,劃歸湖南道安撫制置使府調遣,與本地招募的那些青壯一起上山砍伐大木、巨竹。
經過近半年的研究、設計、試驗、建造,一座由數百艘巨型載舟、數千張巨型竹筏組成、長近一千五百米、能夠承載“飛龍軍”質量最大的13omm攻城炮全套車輛設備通過的巨型浮橋終于在建隆元年陰曆十一月底十二月初建成,秘密運至嶽州城外江邊荒僻之處隐藏起來,并派重兵把守。
與此同時,在委員會和各相關職能部門的統一指揮和安排下,大量的糧草軍資、作戰裝備也事先被分批秘密運送至各處進攻出地貯備,以供各路人馬作戰所用。
建隆元年陰曆十二月初十,随着各路人馬所需糧草軍資、作戰裝備全數運輸、貯存到位,随着從“飛龍軍”海軍抽調的四十六艘各型戰艦組成的南征艦隊抵達長江口北岸通州外海一座無人小島附近隐蔽待命、随着南征各路人馬完成集結,後周征伐江南之戰可謂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