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來,由于之前的訓練理念、訓練方式、作戰理念、作戰方式的不同,北平軍與原後周禁軍結合在一起,其在戰鬥力上非但不是一加一等于二或者大于二的增益變化,反而是一加一小于二的損失。換句話說,這三萬原後周禁軍加入北平軍,相當于往一壇烈酒中加入了低度酒甚至是白水,以至令整壇酒的度數下降、烈性降低。這等于是在無形中減弱了北平軍的戰鬥力,對即将展開的淮南之戰顯然是不利的。
實際上,按照穿越團隊之前的計劃,對原後周禁軍的甄别、整編,以及後期的訓練、磨合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在此期間,隻要李重進沒有不知好歹的主動對後周朝廷進行挑釁,自家是肯定不會對其采取強硬措施的。而自打北平軍進入開封以來,李重進也一直很“配合”穿越團隊,并未有任何過份的舉動。因此,無論是委員會,還是錢遠山、曾志林、王峰等人,心裏都很踏實,覺得自己有足夠的時間來有效掌控開封朝堂、順利完成對原後周禁軍的改編工作。
說起來,穿越團隊對李重進态度的轉變卻是緣自顯德九年陰曆四月底委員會的一次例會上張維信随口說起的一段前世史料。當時,委員會正在讨論軍事部提交的一份近期擴軍及作戰計劃。在這份計劃中,軍事部提出在穩定開封局勢、完成對原後周禁軍改編的同時,應加快“飛龍軍”第四合成步兵師、第三獨立騎兵團、第三獨立炮兵團,以及“保安軍”第三、第四獨立騎兵團的組建工作,以便爲下一步北上攻伐契丹、南下平滅南唐,這兩次一統華夏過程中決定性作戰做好準備。對于軍事部的計劃,委員會原則上是同意的,隻是在先北上還是先南下的問題上還有些舉棋不定、意見不一。雖然就作戰對象的實力上講,“南下”要比“北上”來得容易,可考慮到如今江南存在着南唐、吳越、南漢、後蜀、武平(湖南)、南平(荊南),以及大理等等六、七個割據政權,要完成對這些割據政權的平定,其過程又較征伐隻有一個政權、一個皇帝的契丹人來得複雜和麻煩。所以,四位委員一時間還不能統一思想——徐紹安想北上、張維信和李俊武想南下,王崤峻暫時還沒有表态。
就在兩種意見難分高下的時候,堅持“先易後難”、“先南下後北上”戰略的張維信突然想起前世的一段曆史,表示根據前世史書記載,在西元962年9、1o月間,武平(湖南)政權的執掌者周行逢将會病逝,其子年僅十一歲的周保權将會繼承其位。而武平(湖南)重臣、同時也是周行逢當年的好兄弟張文表在自己兄弟去世不久便起兵做亂,欲将武平(湖南)大權置于自己手中。由于張文表勢大,周保權在命大将楊師璠率兵平亂的同時,亦遣使向大宋求援。盡管後來楊師璠迅平定了張文表之亂,但已經派大将慕容延钊和李處耘領兵南下的趙匡胤卻沒有下旨召回大軍,而是借口平亂,先後迫降了南平(荊南)和武平(湖南),順利的将湖廣之地納入了大宋的版圖。
在張維信看來,如今是顯德九年四月,距離前世周行逢去世、張文表叛亂的時間節點已經很近,就目前所掌握的南平(荊南)、武平(湖南)兩地的情況看,隻怕這段史實會如期出現。如此一來,若實行“先南後北”策略,則南平(荊南)、武平(湖南)兩地幾乎可以不費吹灰之力便唾手可得,又何樂而不爲呢。
張維信提出這樣一段前世的曆史,其用意原本是爲了給自己主張的“先南後北”策略增加籌碼,可一直沒有表意見的王崤峻卻在将這段可能生的史實作爲決策參考的同時,還現了一個對穿越團隊來說很不利的情況——若曆史真如張維信所說那般展,穿越團隊必然會選擇“先南後北”的策略,以加快統一步伐。而要趁武平(湖南)之亂收複武平(湖南)、南平(荊南)兩地,卻需要一支強有力的武裝力量做後盾。盡管根據軍事部的估計,經過六個月的改編,應該能夠完成将原後周禁軍融入北平軍的目标。然則改編的效果究竟如何,還需要經過實際檢驗才成。原本這場檢驗是準備放在李重進身上的,可按照張維信的說法,隻怕這武平(湖南)之亂會趕在計劃中的平定淮南作戰之前生。那樣的話,北平軍就不得不先将淮南放在一邊,轉而以剛剛完成整編、尚未經曆過實戰的被“摻了水”的北平軍千裏遠征,到不熟悉的地方與不熟悉的敵人作戰了——這絕非王崤峻希望看到的。
因此,在沉思半晌之後,王崤峻終于做出了決斷。他一方面支持張維信、李俊武的“先南後北”戰略,決心先解決江南諸政權,而後再回師北上,恢複漢唐故土。另一方面,王崤峻卻提出要加緊對原後周禁軍的甄别、整編,争取在年中之前出兵淮南,借平滅李重進——這一現階段最爲弱小的對手——的機會,對這支合二爲一的新北平軍進行一次實戰檢驗,盡可能多的現這支兵馬的問題和不足,并在進軍武平(湖南)、南平(荊南)之前,将這些問題與不足全部解決掉,以保證對武平(湖南)、南平(荊南)兩地的收複。
對于王崤峻的提議,其他三位委員倒是沒什麽異議。哪怕是對北平軍的實力最有信心的徐紹安,也覺得自家五哥所言乃是老成謀國之策,改編之後的北平軍确實需要一場戰鬥來檢驗部隊的戰鬥力、現潛在的問題、增強官兵的自信心,爲以後的征伐天下做好充足準備。于是,經過一番短暫的讨論,委員會最終決定将原計劃九、十月間才進行的平定淮南之戰提前到五、六月份進行。
随後,委員會便開始進行準備,一方面加快對原後周禁軍的甄别、整編力度,另一方面則暗中指使由自家控制的禦使上書,彈劾李重進擁兵自重、圖謀不軌、意欲叛亂,要求朝廷徹查此事,并依律治罪。
由于李重進是爲數不多手握重兵且又有皇親國戚身份的節度使,再加上當初其因爲趙匡胤在朝中權勢日重,生怕對方一旦取周代之會對自己不利而有過舉兵起事的打算。所以後周君臣在不得不将朝廷大權交給北平軍諸兄弟後,便打起了與李重進這個“自己人”暗通款曲、拉近關系,以便有朝一日其可以成爲自家重奪朝廷大權的得力臂助和外援的主意。因此,禦史彈劾李重進之初,後周君臣也曾極力進行搪塞敷衍,希冀能夠将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保住李重進這股勢力。可早已打定主意,要将李重進當成“陪練”和“磨刀石”的穿越團隊又怎麽可能放棄這次必須進行的實戰檢驗經曆。于是,穿越團隊系統的後周大臣,以及已經歸附穿越團隊系統的其他後周文武紛紛站出來支持對李重進的彈劾,并極力主張立即兵南下,平定這與張永德同屬一丘之貉的叛逆。
面對洶洶而來的彈劾、面對王崤峻、張維信等一衆文武重臣的堅持,後周朝廷最終不得不屈服,先是下旨李重進進京述職,待對方抗旨不遵後又下旨讨逆,将自己爲數不多的、可能的臂助與外援置于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