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行動計劃”的主旨,便是在進行了充分的渲染和宣傳之後,聲稱北平軍将以一舉占據契丹中京道爲所謂“既定目标”,派遣大隊人馬北出長城,對契丹中京道各州縣進行大規模攻擊,以此來迷惑、誤導後周朝廷各股勢力,使其誤以爲北平軍此番大規模擴軍與動員是爲了出塞作戰、是爲了征伐契丹,從而有效掩飾其兵鋒南指、意圖逐鹿中原的真實目的。從而保證北平軍在不久的将來,在與後周朝廷各股勢力的角力中占得先機,能夠出奇制勝、全面掌握鬥争的主動權。
根據所謂的“霸王行動計劃”,北平軍此番北伐将出動創紀錄的五萬大軍。其中包括“飛龍軍”第一合成步兵師、獨立騎兵團、獨立炮兵團、“遊騎兵”營、“狼牙”營、第二合成步兵師部分炮兵,“保安軍”常備第一至第四團、第十三至第十五團、獨立騎兵團,以及由萬餘名“保安軍”預備役兵士組成的後勤辎重部隊。
考慮到那場過去不過兩年、戰鬥情景依然曆曆在目的幽雲之戰、考慮到當年“清園”兄弟曾以手中的不過四萬人馬,給予契丹軍幾近毀滅性打擊,殺傷、俘虜、擊潰契丹近三十萬大軍——其中斃、俘契丹精銳兵馬各超過十萬人——的輝煌戰果。面對此次兵力規模已經超過當年幽雲之戰時“清園”兄弟所掌握的所有軍隊總合的軍事行動,無論是“即将”成爲被攻擊方的契丹人,還是密切關注着北平軍一舉一動、希望了解這支天下第一強軍兵鋒所指的後周朝廷各股勢力,都不能不爲之心驚、爲之側目。
後周朝廷各股勢力這邊固然爲北平軍如此高調、如此兇猛的行動所震驚,可在震驚之餘,卻也是不由自主的松了一口氣。慶幸北平軍将自己進攻的矛頭指向北邊,将那對無敵鐵拳砸到了契丹人頭上;慶幸自己可以在北平軍注意力全在北方、無暇南顧的時候,放心大膽的執行自己那埋藏至深、不足爲外人道哉的隐秘計劃,以實現自己那之前一直被努力掩飾、竭力控制的巨大野心。
而契丹朝廷那邊卻是在心驚肉跳、忐忑不安之餘,急忙調動所能調動的一切力量,準備作戰。剛剛離開“春捺缽”地魚兒泺不久,正往“夏捺缽”地永安山移駕的耶律璟在接到消息後立即停止前進。他一方面下令調集各路兵馬往自己行營所在之地靠攏,并迅速掉頭返回距離中京道相對遠一些、自己才離開沒幾天的漁兒泺。另一方面,在保證自己身邊護衛兵力充足的前提下,東拼西湊的組建了一支約十萬人的所謂“南征軍”,由當年唯一一名成功帶領所轄軍隊主力跳出“清園”私兵包圍、返回長城之外的大将耶律撻烈統率,分成前後兩路南下中京道,迎擊即将北上的北平軍。
雖說,無論是皇帝耶律璟,還是契丹的一衆文臣武将,都不相信耶律撻列能以臨時拼湊起來、雖比烏合之衆強些、卻也算不上契丹最強精銳的區區十萬人馬,抵擋住五萬北平軍的進攻——畢竟當年二十萬遠比其強大、精悍的契丹兵馬都不是對方的對手。可一來,作爲一國之君,不管耶律璟對抵抗北平軍有沒有信心,他都要做出一個與敵人血戰到底的姿态來。不然的話,不但會徹底失去原本就因爲幽雲之戰的慘敗而有些渙散的軍心、民心,而且還會給朝有那些對他心懷不滿、早想取而代之的異己份子以口實、以可乘之機。
二來,此番北平軍北犯是出境作戰、外線作戰,而契丹軍是保境衛國、是内線作戰,地利和人和是在自己這方面。特别是此番北平軍北上是要攻取州縣、占領疆土,不能再像以往“打草谷”那樣機動作戰、撈一把就走。再加上此次北平軍出關的是五萬大軍,而不是以往的兩三千人的小股人馬,就算他們想要就地籌糧、解決補給也辦不到——塞外百姓以遊牧、漁獵者居多,聚集在州縣附近進行耕種的又多是北平軍一向優待、在以往“打草谷”時都不予劫掠的漢人。想來北平軍不會幹出劫掠中京道漢人這種自毀信譽、自拆根基的事情。如此一來,北平軍便要依賴來自關内的辎重補給、依賴那條對所有漢人軍隊來說都至關重要的後勤補給線。那樣的話,契丹軍便可以利用自己在機動性方面的優勢,避開北平軍的主力部隊,襲擊騷擾其補給線。待到其後勤不利、補給不足的時候,便會不戰而退。到那時,不但中京道危局可解,而且如果操作得法,說不定契丹軍還能在敵軍撤退途中抓住有利時機,占到些便宜。
因此,盡管心中依然忐忑、依然沒底,耶律璟還是心存僥幸的将十萬大軍交到耶律撻烈手中,命其即刻啓程南下抗敵。
隻是,耶律璟及一衆支持他的契丹文臣武将心懷僥幸,希冀中京道之戰能夠按照自己的構想去發展,以保住中京道、保住自己的皇位、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可身爲前軍統帥的耶律撻烈卻根本不這麽想。作爲與北平軍交戰次數最多、接觸最多,對北平軍實力、對契丹軍與北平軍之間實力差距了解最充分、最明白的契丹人,耶律撻烈很清楚自己即将面對的北平軍與以往任何一支漢人軍隊都不一樣。
且不說對方手中使用的那些有如神兵一般、可以在數裏之外便取人性命的犀利火器,單就其機動能力來說,就絕非百多年來任何一支漢人軍隊所能比拟。得益于當年幽雲之戰的大量繳獲、得益于“兵貴精而不貴多”的建軍理念,如今作爲其主力的“飛龍軍”人人有馬,其部隊的機動能力與契丹軍不相上下。即便是作爲輔兵的“保安軍”,其精銳也裝備有大量馬匹和馬車,從而保證其在與“飛龍軍”協同作戰時能夠跟上步伐,不至被主力落下。面對這樣一支當年漢唐最鼎時期馬匹配備比例、機動力與自己在伯仲之間、戰鬥力卻遠超自己的大軍,若是按照朝廷的意思,分兵偷襲、騷擾糧道,其結果恐怕就是被對方各個擊破、一口一口的吃掉。若是放棄分兵,而集中主力與對方進行決戰,那麽在二比一的兵力對比下,自己這方除了成爲對方犀利火器的靶子和犧牲品,最終落得一個全軍覆沒的下場之外,隻怕别無可能。
面對分便各個擊破、合便一舉被殲的尴尬局面,耶律撻烈也隻有期待着北平軍的統帥犯輕敵冒進的錯誤,爲了能夠在短時間内取得勝利而大規模分兵,将五萬大軍分成四五千人甚至兩三千人的小股部隊,分别進攻中京道各個州縣。如此,自己這邊才可能利用在人數上的絕對優勢,對其中過于冒近、與其他友軍相距遙遠的一路北平軍進行攻擊,以期能夠殲滅其一路。這樣一來,既可以挫敗敵軍銳氣、大漲己方士氣,也算是對天子倚重與信任的一個交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