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現在遼東邊事的糧食補給,那也是兵部的事情。
決策其實已經做完了,接下來是執行層面,兵部應該立刻着手開始調動糧草,支援洪承疇和遼東。
可兵部現在這個樣子,似乎是想着把決策拉出來重新探讨一邊。
而皇帝又不給他機會。
或者說,崇祯現在根本不想在人事上做太多的變動。
現在是多事之秋,動關鍵位置的人,本身就是大忌。
而某些人的政治利益又讓他們絞盡腦汁想着把局面搞混了。
王洽微微一頓,一邊的兵部侍郎魏中雲連忙出來救局道:“陛下,已經有3萬石糧食正在調往陝西前線。”
崇祯不依不饒問道:“最終能到洪承疇手中的有多少?”
“大約有1萬5000石。”
“楊鶴有三萬兵馬,現在重新整編,有多少人會并入到洪承疇下面?”
“有2萬人會編入轟城下面。”
“不對。”崇祯微微蹙起眉頭來了,“現在洪承疇是三省總理,陝西諸鎮事物也一并交與洪承疇轄制,延綏有4萬人,甯夏3萬人、榆林有5萬人,朕記得楊鶴在河南的三萬人是從榆林抽調的,即便損失1萬,一共還有11萬人,加上洪承疇本身的1萬,一共有12萬人。”
皇帝非常熟練地計算着:“有3萬人現在在山西,一旦陝西再次發生大規模亂判,還需要增加多少人,又需要增加多少糧食?糧食從哪裏來?能否确保那裏的糧價平穩?戰事多長時間能結束?”
皇帝一連竄的問題,瞬間讓王洽全身冒冷汗,也讓魏中雲有些不知所措。
皇帝盯着他們,不說話了,就等着他們來回答這些問題。
王洽和魏中雲都回答不上來。
崇祯道:“朝廷現在最關鍵的事情是如何支持前線,而不是想各種辦法給前線添麻煩,兵部尚書和兵部侍郎,扪心自問,你們現在的作爲自己滿意麽?”
王洽和魏中雲立刻跪在地上:“陛下恕罪!”
朝堂上立刻就安靜下來了,再也沒有人躍躍欲試打算建議從遼東調兵了。
因爲現在連最基礎的糧草問題都無法保證解決,還如何調兵?
崇祯可不準備放過這次機會,他繼續道:“爲什麽不說話了?”
依然沒有人說話,因爲這是一個難題。
對于大明朝來說,運輸糧食是非常坑爹的一件事。
例如從京師運到太原,運輸一萬石糧食,最後能夠真正發下去的有三千石糧食就不錯了。
而這件事皇帝抓得緊,顯然沒有人願意出來接這件事。
崇祯站起來,走下來,繼續道:“剛才不是還有很多話要說的麽,兵部現在都成啞巴了?”
“朕聽到的所有話都是,該怎麽做,而很少聽到這件事應該如何一步步做到什麽程度,能确保事情順利完成!”
“陛下息怒!”
“朕的怒氣不是你們一句話就能平息下去的!”
“兵部,都給朕好好想一想,如何确保糧草供給到前線,必須給朕方案!”
“還有内閣,這一次妥協稅收的,如何處理,不是等着朕發現了之後,才想着這件事,朕要你們何用?”
崇祯放完狠話,走上去,拿起桌案上的一份奏疏道:“還有保定府和真定府,已經有人舉報上來了,加派!”
諸大臣心頭一跳,怎麽又是加派!
這加派已經鬧死了這麽多人了,下面這群家夥就不能臨時消停一會兒嗎!
“曹于汴”
“臣在!”
“這件事交給你來負責,把真定府和保定府的加派給朕立刻查辦出來。”
“臣遵旨!”
大家明銳察覺到,節奏被皇帝給拉回去了。
不待諸位大臣繼續說話,崇祯大袖一甩,便轉身離去:“退朝!”
“恭送陛下!”
關于洪承疇糧草的問題,指望兵部估計是夠嗆了。
就現在大明朝官員的效率,等湊齊那些糧草,可能李自成都要進京了。
所以,不能全部指望兵部,等讓樞密院參與進來。
他立刻召見了孫承宗,給了孫承宗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組織人确保山西糧食的供給。
這件事其實并不難。
爲什麽這麽說?
因爲曹化淳在山西找晉王要了不少好東西過來,不僅僅是抄了家,還将大批大批糧食搬運出來了。
現在樞密院派人過去,隻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
而崇祯就是要樞密院的人過去錦上添花,這樣才能迅速立功,并赢得聲望,爲日後進一步接過權力做準備。
崇祯派李邦華拿着尚方寶劍,親自走一趟,并且用很簡單的話交代了一下:誰敢阻攔,一律殺無赦。
随即,他又給曹化淳寫了一封信,讓曹化淳全力配合樞密院接下來的工作。
一旦樞密院真的完成了這一次糧草的配給,兵部的威信就會大大減弱。
這對崇祯來說絕對是好事。
兵部獨攬的軍政大權,事無巨細都由兵部來做。
可現在兵部一大堆隻會扯淡不願意幹實事的人。
所以就是要分兵部的權,分兵部的威信,最後邊緣化兵部,一律啓用皇帝自己的親信,這才能保證日後軍政改制的順利。
等将李邦華派走之後,崇祯接下來就不上朝了。
每天都有不少奏疏,許多人依舊锲而不舍地在抹黑洪承疇,希望英明神武的比陛下能夠立刻從遼東調兵。
這些人實在是混蛋,連事情的本質都沒有搞清楚,就在這裏瞎起哄!
等到七月底的時候,把自己悶在紫禁城裏半個月的崇祯,終于收到了一份從前線傳來的好消息。
孫傳庭已經運了3萬石糧食到陝西。
而這個時候的天雄軍,則突然改道,進入了山西,
沒有人知道盧象升這個時候選擇改道到底何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