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的文選清吏司開始自查。
這幾天,都察院上上下下基本上沒有睡覺。
隻幹一件事,就是詢問吏部文選清吏司的官員。
問什麽呢?
問和前段時間被砍了腦袋的十六個知縣的關系。
問當時爲什麽會批準他們上位。
按照大明朝的規矩,這種任命知縣的事,實在是芝麻大的小事,即便是順天府的知縣,也犯不着都察院來興師動衆。
可現在都察院就是在興師動衆。
不少大臣就開始給崇祯寫奏疏了。
意思是,皇帝您不能這麽玩啊,那些知縣都已經死了,再查下去又有什麽意義呢?
第一天,大家覺得查下去沒有意義,反而搞得朝堂上下人心浮動。
第二天,不少人便開始攻擊曹于汴了。
不知道從哪裏出來的,一夜之間,曹于汴的黑料簡直像泛濫的洪水一樣。
第三天,曹于汴便稱病在家了。
接到曹于汴稱病在家的奏疏,崇祯想來,這件事看來撼動了不少人的利益啊!
這些人聯合起來先把曹于汴趕走,相信很快,大理寺和刑部就會對趙清和的審理進行大轉彎。
果不其然,第二天,崇祯就接到了大理寺和刑部的奏疏。
奏疏的意思非常清晰簡單:趙清和是被冤枉的,一切都是吏部主事李之椿所爲,他收了黑錢。
一時間,爲趙清和發生的人還真不少,而且越來越多。
皇帝沒有上朝,可是卻明顯感覺到京城的暗流湧動。
一股無形的勢力,要将趙清和保下來。
有意思啊!
看完刑部和大理寺的奏疏,崇祯什麽态度?
直接将奏疏扔在地上,大聲道:“重新審!”
結果三天後,依然是同樣的結果。
當天晚上,崇祯将趙清和直接提到了昭獄。
崇祯親自去了一趟昭獄,想看看這位吏部郎中,到底是何方神聖,竟然有這麽多人要保他。
崇祯就坐在那裏,看着趙清和被錦衣衛折磨得死去活來。
昭獄是什麽地方?
你進來後,就會後悔被生到這個世界上來。
昭獄就是這種地方。
每當晚上小孩子哭泣的時候,母親說,再哭把你扔到昭獄,結果小孩子就不哭了。
如果有兩隻鬼因爲受不了地獄的折磨偷偷跑到人間來,被抓到昭獄裏,恐怕這兩隻鬼會開始懷念地獄美好的刑罰生活。
駱養性,用了十種方法之後,趙清和就招了。
實際上,駱養性還有兩百種方法沒有用出來,他頗有些掃興。
既然已經招了,接下來就乖乖寫招供書。
崇祯看完後,便回了紫禁城。
也沒有什麽好說的了,就一個字:爛!
如果是三個字的話,就是:爛透了!
既然錦衣衛直接就能一頓毒打把口供逼問出來,爲何還要交給三法司來審?
難道崇祯腦子有問題沒事找事?
當然不是!
他就是要把這種事交給那些人審。
審得好,就是司法對外判刑,更有威懾力。
審不好,再錦衣衛來審,司法部門也給朕乖乖跪着!
實在太不像話了!
一個收黑錢的吏部郎中,居然還有這麽多人保。
當天夜裏,趙清和被提審到昭獄的消息就在北京城的官場上傳開了。
有不少人都十分震驚,皇帝終于親自審了。
不過他們也不害怕,已經準備好說辭了,甚至有人都提前把奏疏寫好了。
第二天,早朝。
崇祯坐在上面,一言不發,就微笑地看着下面。
按理說,皇帝不說話,大臣們不敢先開口。
皇極殿内一片死靜。
刑部郎中張猛出列道:“陛下,臣有本要奏。”
“說。”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一緻認爲趙清和趙大人是無辜的,他是一位公正廉明、忠君愛國的忠臣,是受到小人的陷害。”
崇祯不說話,他面前的桌案上擺放着一大堆的奏疏。
他掃了一眼下面不少大臣。
有好一些人已經準備躍躍欲試了,看來大家都準備在今天發動一場猛烈的進攻。
他們真的隻是在保趙清和嗎?
怎麽可能!
政治怎麽可能如此簡單。
政治背後都是赤裸裸的利益啊!
他們絕對不僅僅是在保趙清和這麽簡單,他們更是想通過趙清和案,表達對皇帝一口氣殺十六個知縣的不滿。
這是一場大臣與皇帝的博弈。
他們如果赢了,以後就可以更加肆無忌憚。
現在曹于汴已經被搞得躲在家裏不敢出來,朝中素來聞明的清流,如韓爌這些人,也集體失聲了,顯然是不想惹麻煩。
崇祯道:“朕不是已經說過了麽,對刑部審理的結果,并不滿意。”
張猛立刻道:“陛下切不可因私而壞了朝綱,否則綱常崩塌,社稷累卵啊!”
“張愛卿此話怎說?”
“陛下,三法司是朝廷法紀所在,公正嚴明,以體現天威浩蕩,且不可因一時之喜惡,而颠倒了綱常和律法,否則人心不服,天下難安!”
“人心不服?”崇祯眉頭皺起來了,“好你個人心不服!”
一瞬間,皇極殿的氣氛就凝固住了。
“你刑部還敢在朕面前說颠倒綱常律法!”
張猛知道錦衣衛昨晚連夜審趙清和,一定審出了什麽東西,但他也不擔心,胸有成竹。
崇祯拿起手中的供書,就扔下去道:“你自己看!”
張猛撿起來,看完,淡定道:“陛下,臣冒死直言!”
“你講!”
“這是屈打成招!臣等不服!”
立刻,禮部郎中周文義便站出來道:“陛下,臣也不服!”
大理寺寺丞李忠仁也出列道:“陛下,臣等冒死直言,錦衣衛屈打成招,臣等不服!”
随後就有七八個官員都出列,同時道:“陛下,臣等冒死直言,錦衣衛屈打成招,臣等不服!”
“陛下,臣也有話要說。”禮部侍郎李騰芳出列。
崇祯一看,樂了,好家夥,這是蓄謀已久的來威脅朕啊!
好好好,你們先說!
朕倒是要看看你們能說出個什麽道道來。
“講!”
“陛下,臣以爲,這一次的事情起因是加派,陛下三令五申不準加派,但是下面還是出現加派了,下面有罪,當罰,但罪不至死,加派依然是人心所向,順人心,則天下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