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力引擎的小型化終于取得了階段性突破,隻要把現有導彈的直徑放大幾公分,就能裝下新型磁力引擎。
但凡對軍事技術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磁力引擎的小型化意味着什麽,消息傳出,共和國的高層彈冠相慶,相關的試驗和設計任務馬上下達到各級研究部門,并要求各部門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質量、最優的設計和最負責的精神,一定要盡快讓部隊裝備上新型導彈!
隻要安裝了新型磁力引擎的導彈裝備部隊,那麽軍方就不必再浪費寶貴的傳送晶體制造晶體導彈。
單枚晶體導彈消耗的傳送晶體雖小,但是擋不住艦隊需要的數量多,總數加在一起,消耗的傳送晶體不是個小數目。
而磁力引擎則不然,人類本身對電和磁就有極深的研究,再加上機械文明留下的資料,絕不存在原料供應方面的問題。
從性能方面講,晶體導彈的最高速度可以達到光速的兩萬多倍,這樣恐怖的速度将是所有敵人無法遺忘的夢魇;而磁力引擎的最高速度隻有百倍光束,隻不過是晶體導彈的零頭而已。
不過百倍光速飛越十光分的距離也隻需要六秒而已,雖說達不到晶體導彈發射即命中的強悍能力,但是在導航系統的配合之下也足夠用了。
爲了配合新型導彈的服役,現役的戰艦必須進行大幅度的改造。
人類的導彈按發射動力可以分爲兩種發射方式。一是熱發射,二是冷發射。
熱發射就是導彈的引擎直接點火,這種發射方式會産生大量的高溫氣體。戰艦采用熱發射的時候,必須安裝排焰設備或者增加發射井的直徑。
在無超光速飛行能力的簡化版磁力引擎應用到導彈上之後,尾沖式引擎徹底退出了戰争舞台,熱發射已經和溫度沾不上邊了,而是變成了導彈在戰艦内部啓動引擎,依靠自身動力飛離戰艦的代稱。
儲存在戰艦内部的導彈基本上使用這種發射方式。
冷發射則是采用壓縮空氣或者其它的外部動力将導彈彈出發射裝置,到達一定的距離之後導彈再啓動自身的引擎。
目前采用這種發射方式的武器。主要是光速魚雷和行星爆裂彈。
前者的特點是發射的速度快,但是必須使用精确的導航系統。才能在導彈飛離戰艦後及時改變方向,鎖定敵艦。
後者的啓動速度要慢一些,不過可以在導彈啓動引擎,剛剛開始加速的時候調整好方向。避免導彈進行大角度的機動飛行。
新型導彈的彈徑不會比目前的導彈高太多,因此在裝備艦隊後,将安置在戰艦内部的彈巢中,以前一種發射方式爲主。
但是超光速版的磁力引擎,啓動之後能夠立即進入超光速,采用冷發射的方式從戰艦裏彈出去再啓動引擎,勢必要耽擱一點時間,所以軍方打算将現役戰艦進行大幅度的改進,把發射方式改爲冷發射。并将導彈的發射裝置由位于重重保護之下的戰艦内部,挪到戰艦的表面。
如此一來,導彈就不必從深達一公裏厚的戰艦内部彈出。發射時可以節約一點時間。
别看節省的時間隻有一點點,可在動辄秒速數千的戰場上,一點點時間優勢就是生死勝敗的冰火兩重天。
要不是磁力引擎在超光速飛行的時候,會把周圍的物體一并帶走,軍方肯定會以導彈爲炮彈,直接把新型導彈的發射裝置設計成安裝在戰艦表面的大口徑速射炮。
雖然裝備新型導彈之後。會因爲挖空了部分裝甲而導緻裝甲的防禦力下降,但是已知的任何一個種族都不具備科幻小說裏那種物質和能量雙重防禦的能量護罩。所以進攻始終是最好的防禦,裝甲隻要夠用就行,一點點強度方面的下降完全可以忍受。
因爲所有的技術都非常的成熟,新型導彈隻用了幾天就完成了實驗型的設計組裝,一次性定型成功。
軍方立即收縮兵力,除了留守太陽系的第一艦隊之外,将所有的艦隊招回藍光星。
藍光星的技術實力有限有,隻能同時展開十艘戰艦的改裝工作,而其它的戰艦也沒閑着,在戰略指揮中心的協調下,艦隊不斷往返于藍光星和雲州星,将雲州星所有的民衆全部接回藍光星。
雲州星距離超新星有三百多光年的直線距離,三百年内,超新星的重核離子不可能飛到雲州星,并沒有立即撤離的必要。
隻是若不趁着雲州星目前人口還不多的機會及時把平民撤回來,三百年後雲州星很可能會有十幾億甚至幾十億的人口,到時候再想把人撤回來可就難了。
因爲這個原因和軍方需要在雲州繼續保持軍事存在,雲州艦隊而隻撤回藍光星一半兒,雲州星隻留下了一個二十艘戰神級戰艦的分艦隊。
反正人類與碟族已經達成了和解,亞特蘭蒂斯人自顧不暇,雲州星發生戰事的可能性極小,再者說藍光星可以随時通過傳送門支援雲州星,二十艘戰艦進可攻退可守,足夠用了。
對商族的研究也漸漸進入狀态,除了重點研究項目還以繼續,普通的研究全部暫停,所有研究架得住集中在與商族的研究之上。
可惜科技壁壘令使得超光速大炮的研究進展緩慢,對其它設備的研究也沒得出多少有用的成果,預計研究還要持續一段不短的時間。
商族的俘虜則全部交給了一号實驗室,實驗室剛剛接到通知,就迫不及待地提前組織了專門的商族研究室,坐等俘虜運達。
對人類來說一号實驗室代表着神秘,對外星人來說一号實驗室則代表着噩夢,任何外星俘虜進入一号實驗室後的實驗經曆都可以寫一本酷刑大全,
不過誰會在乎呢?人道主義隻适用于人類内部,外星人并不受國際公約的保護。
人類對商族的了解在俘虜的慘不忍睹中飛快地增長。(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