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一方壓根兒就不知道亞特蘭蒂斯人到底有沒有超光速通訊技術,現在誰也說不清楚特位圖是不那兩艘三角戰艦覆滅之前,将天鷹号毀滅第四行星的情況彙報給了佩裏安德或者随便什麽人。
鑒于第一次威懾行動的不确定性,軍方不得不開一回雙保險,制定了一份補充計劃。
不過亞特蘭蒂斯人的按兵不動似乎讓這份計劃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實際上軍方并不想與亞特蘭蒂斯人爆發直接軍事沖突,目前的行動仍以預防爲主,因此在戰略指揮中心的嚴格命令下,抵達亞特蘭蒂斯星國邊界的戰艦除了收集情報之外不得與亞特蘭蒂斯人或者碟族進行直接接觸,所以直到2214年年初爲止,三十六艘戰艦還沒有和任何敵人進行過近距離接觸,僅有的幾次遭遇,也都以人類的戰艦主動規避而結束。
至少從目前的形勢來看,雙方爆發沖突的可能性正在逐步下降。
看起來形勢似乎在好轉,但軍方高層對此有着十分清醒的認識,沒有人會麻痹大意。
移民計劃在這幾個月裏也有了跨步式的進展,基地星在幾十萬機械人的建設下初具規模。第一批移民已經抵達基地星。
按原計劃,移民根本不可能這麽快就抵達基地星,主要原因是直徑十二公裏的星門雖然比移民船的截面大不少,但軍方不敢讓寶貴的星門通過這樣巨大的飛船,以防止戰艦通過時意外損壞星門。
不過幾個駐守星門的艦長提出了牽引通過的方案,首先将移民船表面的凸出部分拆掉,然後将八到十二艘拖船分别固定在移民船首尾,拖船在統一的指揮之下慢慢拖着移民船通過星門。
因爲拖船的功率小,即使拖動時出現失誤,龐大的移民船也隻會出現極小的位移。指揮員有足夠的時間糾正拖船的位置。隻要不是故意毀壞星門,可以絕對保證移民船的通過安全。
這個計劃最終獲得了軍方的批準,移民計劃因而進行了快車道。
不過基地星的建設也因爲移民的大量到來而陷入了異常緊張的局面,不得不繼續投入更多的機械人加快速度。
也正是在這幾個月裏。全國的居民都發現身邊的人明顯地減少。許多人都發現熟悉的朋友不見了。警方甚至接到了大量的失蹤報案。
另一方面,戰神号兩個多月的訓練,也讓軍方獲得了寶貴的數據。确信戰神号的戰鬥力将超越天鷹級,特别是對抗力場的能力遠超天鷹級,針對戰神号在訓練中暴露出的問題,設計部門按葉飛和其它官兵的意見進行了大量的改進。
所有的改進裏,最大的變動就是重力懸浮盾,原本幾公裏長的巨大懸浮盾,被改成了重點位置的大塊懸浮盾和非重點位置的模塊化裝甲,模塊化裝甲由一米見方的金屬塊組成,通過重力的操縱,層層的金屬塊可以按需要組成不同的面積和厚度的懸浮盾,不僅靈活機動,在裝甲損壞的情況下也更容易更換。
必要的情況下,戰艦還可以放棄組成懸浮盾的金屬塊,将金屬塊直接當做武器進行針對行星的對地打擊。
雖然戰神号表面隻有五分之一的面積裝備模塊化裝甲,不過一旦葉飛決定對某顆行星進行全方位的飽合打擊,恐怕隻需要戰神号在行星上方轉一圈,這顆行星就會徹底化爲一片廢墟。
之所以進行這樣的改動,是因爲葉飛在對抗訓練中發現重力懸浮盾的效果遠遠沒有設計中那麽有用,與其閑置不用,倒不如廢物利用一下。
當然了,重點部位的裝甲仍然具備懸浮操縱的功能,但也不再是單純的裝甲,而是在厚達上百米的裝甲内側安裝了一些武器,在必要的情況下,脫離戰艦的“武裝裝甲”能夠将戰神号的火力直接提高三分之一!
懸浮盾上的武器系統說起來還有一點傳奇性,戰神号交付使用之後必須進行磨合訓練,甫一亮相就受到了各國情況部門的重點關注,沒過多久,民間也出現了各種版本的傳言。
雖然設計細節沒有彙露出去,但訓練時飄浮在戰艦附近的懸浮裝甲卻主爲人知,民間立即開啓了一輪言論懸浮裝甲的大潮,各種各樣的應用理論充斥網絡。
其中就有在懸浮裝甲上安裝武器的建議。
但懸浮裝甲與戰艦主體不相連,無法通過電纜向裝甲闆上輸送電力,所以必須在裝甲闆内部安裝反應堆,裝甲闆上才有安裝武器的基礎。可是這樣做勢必要将裝甲闆内部掏空,将大大影響裝甲闆的機械強度,可好死不死地,科研部門恰好在這個時候解決了無線輸電的難題,雖說技術還不是十分完善,會有一定的能量損失,但輸送的損失完全在承受範圍之内!
技術部門覺得這個想法不錯,馬上拿出一份設計方案,于是戰艦幾塊大号的懸浮裝甲内表面安裝了蜂巢狀的反射式激光器陣列,每一塊裝甲的内表面都不比主炮的反射面小,十二片懸浮盾全部展開,如同盛開的花瓣一樣在戰神号外側伸展。
若是不是無線輸電技術的缺憾,戰神号還能再添幾門“主炮”。
幸虧這項改進不涉及内部構造,隻需要簡單地改造懸浮裝甲就可以,否則根本沒法在這樣短的時間内完成改造。
至此新型戰艦正式定型,即将進入批量生産階段。
大概是在建設基地星的過程中大量應用機械人嘗到了甜頭,深深感覺到戰艦數量不足的軍方又一次将主意打到了機械人的身上,決定使用機械人建設新的戰艦工廠,加快新型戰艦的建設速度。
從某個角度來看,人類似乎走上了類似于機械文明的另類擴張之路。(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