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此時無論葉飛還是吳晗,都沒想到這一方式在不久的将來成爲天軍宣示主權的标準程序,伴随着人類艦隊征戰深空,影響了人類數千年的擴張。
處置完邊界的問題,天鷹号在葉飛的指揮下重返擴散星域,這一回不再是淺嘗辄止的試探,而是一鼓作氣,直接殺奔擴散星域深處。
雖然大家都爲葉飛的決定振奮無比,但這一次畢竟不是真正的軍事行動,天鷹号并不會一路披荊斬棘,不管不顧地直接開進擴散星域,而是要和來時一樣,沿途記錄途經的各個星系,将這些星系的情況或簡單或詳細地記錄下來,甚至還在不少星系裏放置了全息衛星。
不過葉飛很清楚過猶不及這個道理,做人留一線,曰後好相見。爲了不引起木族的反彈,但凡有滅世花生長的星系,都會在星圖上标記爲木族所有,隻有那些确實沒有任何發現的荒涼星系,才會留下全息衛星。
木族以滅世花改造行星環境,擴散星域裏仍然沒被滅世花占據的星系幾乎沒有,天鷹号僅有的收獲都是環境異常極端的星系,其中包括一個除了恒星之外沒有任何行星,隻有大量小天體的星系;一個由四顆褐矮星組成的暗星系;一個由五顆紅矮星組成的五合星系統;還有一顆處于紅巨星階段的黃矮星。
這幾個星系裏要麽根本就是沒行星,要麽就是有行星,但是星系内的環境過于複雜,隻有那個暗星系似乎有那麽一點價值,但是在這個鄰近星系全部被滅世花占據的地方,居然沒發現任何一株滅世花的影子,實在是個令有費解的情況。
不過對李大博士而言這現象也算不得什麽,植物麽,都有向光、向水還有向地的共同特征,就算滅世花是宇宙植物,難道就能脫離了這些本能?
滅世花的筍果憑什麽找到星系和行星?肯定也是有類似于普通植物的變異趨向姓,暗星系根本不發光,就連天鷹号,都是因爲無意間探測到了褐矮星的引力波,才發現這裏有一個星系,滅世花的探測能力難道會比天鷹号更強?
它們忽略了褐矮星才是正常。
甭管李博士的論點是對是錯,反正葉飛和天鷹号上的官兵們覺得這套說辭很有道理。
葉飛和天鷹号上的絕大多數人對這四顆褐矮星毫不興趣,但李瑞博士的反應卻與衆人截然相反,他對這個暗系統十分感興趣。
這四顆褐矮星分成了兩對兒,在互相環繞旋轉的同時,又像兩對跳着華麗舞步的戀人那樣圍繞着虛空中無形的引力奇點旋轉,就像兩對啞鈴被被一根無形的絲線綁在了一起。
根據李大博士的測算,四顆褐矮星裏質量最大的一顆已經接近八十倍木星質量,這顆褐矮星也是暗星系裏唯一一顆能夠發出微弱暗紅色光芒的天體,但它的光實在是太弱了,哪怕距離一個天文單位那麽遠,它的光芒也比不上宇宙背景中那些光芒四射的星星。
李瑞将這顆褐矮星命名爲新星。
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爲新星與他的伴星距離極近,近到幾乎可以說是戀殲情熱的地步,以至于新星那顆質量大約是木星六十多倍的伴星,正在大口大口地将伴星上的氣态物質吸引到自己身上。
一旦新星從伴星身上搶奪到足夠的物質,令自身的質量達到上限,這顆失敗的恒星就會因爲質量“達标”而點燃内核的氫聚變反應,華麗地變身爲一顆真正的恒星。
雖然這四顆褐矮星的總質量加在一起,也隻能是一顆紅矮星,但恒星與褐矮星之間的差距,就像醜小鴨和天鵝那樣遙遠,擁有這種機會的褐矮星,隻怕在整個銀河系裏都是鳳毛麟角。
李瑞很想親眼看着新星吞噬伴星并成功點燃内核聚變,對他這樣搞天文的學者來說,這樣的時刻無異于演員獲得了奧斯卡,學者獲得了諾貝爾,運動員站在了奧運會的領獎台。
可是星體之間的吞噬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别看新星的質量已經快要達到臨界點,但是沒有個幾十上百年的發展,根本就不可能超越臨界質量。
哪怕天鷹号肯在暗星系一呆幾十年,李瑞也不一定還有那麽多的時間好活,最終他隻能戀戀不舍、萬分遺憾地放棄了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而是請求葉飛在這裏放置幾顆衛星監控新星的變化。
讓葉飛哭笑不得的是李大博士爲了防止他一手遮天,還悄悄地和本土聯系過,将他的計劃上報戰略指揮中心。
戰略指揮中心舉雙手贊成李瑞的計劃——對軍方本身而言,褐矮星和紅矮星本身沒有什麽本質上的區别,再說新星就算變成了紅矮星,位置也在擴散星域之内,撿着便宜的始終是木族而不是人類。
但是當不住天文學界對這個感興趣啊,軍方的深空計劃,說到底必須由天文學界大力配合,最重要的是天文學界提出了一個非常誘人的前景——宇宙中的褐矮星數量至少與主序星相當,觀測暗星系,就能确定褐矮星轉化爲恒星的具體過程,記錄全部的詳細數據,等将來人類的技術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以後,有可能令人類掌握催化褐矮星成爲恒星的技術!
這個餅畫得實在是太大了!
距離地球僅有6.5光年的luhman16;還有距離太陽系9光年的wise1541-2250等等都是典型的褐矮星,如果能把它們變成真正的恒星,說不定就能在太陽系十光年之内再找出幾顆擁有改造潛力的殖民星!
十光年的距離,幾乎就是地球的家門口,這可不是二十九光年外的巨人星,到時候這些殖民星就能與地球一起連成一片,爲太陽系打造一片真正的宇宙戰略縱深。
如此廣闊的前景,哪怕八字還沒有一撇,試問軍方如何能不心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