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蘭地區的商會聯合華夏帝國的軍事力量和融資之後建立第一個共和國的消息則是從法理和政治上颠覆了歐洲的上層地位。這使得各國的統治者更加依賴于帝國的支持,隻要帝國不滿意某國的國王或者侯爵之類的領主,随時都能那這塊地區變成自治共和國。這個新生的低地之國組成部分是荷蘭伯國、澤蘭伯國、佛蘭德爾伯國、格爾德蘭伯國、弗裏斯蘭、格羅甯根、德倫特伯國、布拉邦特公國。原本屬于法國的弗蘭德爾背棄了封建誓言,加入尼德蘭共和國自然是代價小與加入收益的一次成功的案例。這個以毛紡織文明的富庶伯國加入尼德蘭共和國之後雖然和其他伯國一樣,在共和國議會當中也隻有一票的權利,但是上面沒有共主,這個八個伯國組成的貴族共和國屬于集體領導制的新政體。
主要權力掌握在次一級了衆多子爵和男爵大騎士和帝國傀儡各個商會會長組成聯合議會,足足有3000多人構成。所有的城市也是由各個轄區的貴族和富商聯合起來的市議會把持着。全國的議會則是各個轄區和城市的代表一年召開一次,制定和修改法律,更新政策和制定國策。八個大領主就是挂名的橡皮圖章,每年換一個拿圖章的大領主,一年就露一次面他們就像歐盟輪值主席國的各個主席一樣充當吉祥物。
這個完全由新貴族和資産階級把持的政權把唯利是圖發揮到極緻,不僅僅做出了和舊時空荷蘭共和國一樣的各種重商主義舉措(政府擔保東印度公司股票和債券,開設各種交易所,建立銀行體系)還把共和國的所有産業都私有化了。就是籌劃中的海防大堤都承包給了帝國西方建築公司。
當帝國引導傀儡推翻了教皇國之後,全歐洲的十一稅雖然被廢除了,但是各地擁有地産和葡萄園的修道院長和主教的腰包并沒有縮水,反而因爲投靠帝國而變得越來越富。各個神聖的教堂反而成爲了帝國文化輸入的橋頭堡,漢語和拉丁語雙語印刷的聖經、典籍、神話故事以及各種文具和技術書籍都是教堂的專賣品。學校和宗教大學也因爲開設漢語課而成爲帝國援助的經費主要去處。賺錢才是各個階層精英打破頭擠向改造了的歐洲上層集團的根本原因嗎?顯然不是的,根本的原因還是提高生活水平和滿足更高級的精神需求。舊時代的生産力隻能滿足極少數頂級大貴族和教職人員的基本物質需求(衣食住行)高級一點的基本都一樣匮乏(醫療保健、教育、藝術、文化消費)。這個和帝國強大的軟實力更沒有可比性的領域就是歐洲徹底倒向東方的基礎。
教堂和殘餘的教廷組織在迅速的投靠帝國之後很快就成爲了帝國文明的展示窗口平台(隻有神父和修女識字),迅速的辦起了劇院、藝術展覽、大學文化沙龍、掃盲班、赤腳醫生下鄉網點、甚至原本交給各個地區代理商人的合作社有分了一部分股份給教堂。這種培養親華人士從基層抓起的方針也是外交國策之一,不說潤物細無聲,起碼是行之有效的文化滲透。這樣的持續滲透自然會從量變到質變。不少歐羅巴的新學者意識到了帝國的無私和強大,爲了向所有後進國家一樣奮起直追爲國爲民的尋求富強的辦法也就成爲了不少有識之士的共識。帝國在歐洲的三條支柱就是傀儡教會、傀儡軍事貴族和傀儡商會。
大批的歐羅巴精英和有識青年不惜萬裏迢迢,到中國來求學就是一種非常符合人類曆史發展規律的行爲。于私于公都非常的有好處,既可以提高個人和家族的各個領域的地位,還可以滿足集體和民族的進步需求。名利雙收的話就不會有什麽愛國立場和買辦自卑心理了。這樣能極大的高效率充實三個傀儡階層的數量和質量。
就像當年鴉片戰争之後有林則徐這樣的大臣認識到世界已經改變,民族國家必将迎來巨大沖擊,大洗牌不可避免的時候一樣,歐洲的聰明人也不少。隻要帝國沒有像歐洲當年對待大清一樣過分的要求和土地的野心,不會激起反帝運動的。共赢的思想一緻都是中外各界的意識形态核心。
當歐洲的上層智囊都被帝國從經濟上和精神上收買之後,歐洲的抵抗自然就可以忽略了。代理人孔西利奧和原本曆史上那那些大國君主在兼并了幾十上百的中小領主之後也迅速的成爲了啓蒙時代時期中央集權的真正君主。如果不看歐洲的那些個華夏帝國租借地、軍事基地、盟國免稅區、太上皇一般的盟軍司令部(類似美韓關系)。各國也幾乎和舊時空的啓蒙時代的各國沒什麽區别。
西歐總是在和外界接觸上占據先機,而北歐和東歐就進展緩慢了。尤其是波蘭和廣大的東歐平原地區,幾乎和帝國出現在歐羅巴大陸之前沒有任何變化,斯拉夫人的進步甚至比不上北歐的薩米人和維京人呢,更不用說西歐中歐南歐的那些遠親了。
當年匈奴人的後裔建立的匈牙利也并入了東羅馬。東羅馬似乎恢複了往日的榮光,在沒有被十字軍東征蹂躏之前就緊緊地抱住了帝國的大腿,可以說是第一個脫歐入亞的地頭蛇,自然從強龍這裏得到了最大的好處。不僅僅得到了僅次于所羅門王國的軍火貸款規模和承銷國債數量,還通過一系列的‘賣國’條約得到了帝國的駐軍保護、大力援建和技術開放、極大的提高了東羅馬的地區威懾力和綜合實力。很快,在帝國的教官帶領下成熟起來的近代軍隊就幫助東羅馬擺脫了過去的大批曆史遺留問題。‘收複’了塞爾維亞、瓦拉幾亞、保加利亞、摩拉維亞、波斯尼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和加利西亞,把北方的疆界推到和波蘭和立陶宛接壤。西北和德意志王國的奧地利、斯蒂利亞、卡林西亞接壤。東方和塞爾柱平分安納托利亞高原和小亞細亞,鞏固了對塞浦路斯和希臘的統治,攻占了克裏米亞半島和黑海東部的沿岸地區,幾乎把黑海變成了自己的‘内湖’。
德意志王國也統一了神聖羅馬帝國甚至還兼領着周邊好幾個絕嗣的諸侯公國侯國的領土,包括勃艮第、赫爾施泰因、奧地利、盧森堡、黑森、巴伐利亞、瑞士、波西米亞、西裏西亞、波美拉尼亞、漢諾威、勃蘭登堡、科隆主教區、不萊梅主教區、圖爾、凡爾登、法蘭克福、巴登巴登、薩克森、洛林、阿爾薩斯都被緊緊抱住帝國大腿的新國王馬克西米利安統一了。至于柯尼斯堡附近的普魯士地區還是屬于波蘭的土地,和這個新德國一點關系都沒有。
再來看看北歐的維京人建立的三個古老國家吧。丹麥、瑞典、挪威這三個戰鬥民族維京人建立起來的國家在九世紀和十世紀的時候和阿拉伯人、匈奴人的後裔馬紮爾人虐的歐洲諸國屁滾尿流。和流寇一樣的馬紮爾人和穆斯林聖戰開疆者不同的是。維京人既是劫掠者也是殖民者。當挪威人于北大西洋中發現了環境類似家鄉的島嶼(冰島、格陵蘭、馬克蘭、紐芬蘭、巴芬蘭等等)後,許多人都想渡海尋找更好的生活。丹麥人雖然有瑞典南部作爲擴張的地方,但也越海定居,方向自然是比斯堪的納維亞更好更富庶的西歐和不列颠尼亞了。許多挪威和丹麥遠征隊的頭領都是被迫離開家鄉的人,多數都是由于犯罪而被放逐或者争奪王位失敗的王室支裔。由此想在西方取得功名利祿。這些人不僅僅搶劫修道院和城市,還在征途中建立基地和補給點深入内陸和和河流中上遊地區。很多基地都變成了永久定居點。瑞典的方向則主要是向東擴張,越過波羅的海尋覓市場和土地。在伏爾加河中遊的布爾加市場的南方穆斯林商人熱切的尋求瑞典人和其他民族在羅斯北方林區獲得的毛皮和奴隸。由于人數較少和文化落後,瑞典殖民者很快就被斯拉夫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