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國皇宮内,随着一聲嬰兒的啼哭,金國皇帝完顔洪烈的第二個皇子降生了,皇子降生,舉國歡慶,整個中都城一片歡騰。
大宗正府早已拟定好了名諱,這位新生的皇子叫做完顔緒,緒者,承接前人未竟之功,開啓新的時代,這是繼往開來的意思,可見論是大宗正府還是完顔洪烈都對這個孩子寄予了深切的厚望。
沒有了包惜弱和楊康,皇帝陛下和大宗正府的關系已然緩和,值此蒙古大軍虎視眈眈之際,金國朝廷表現出了難得的齊心,這個皇子的降生更是給朝廷上下帶來了希望,爲此皇城歡慶三曰,完顔洪烈下旨大赦天下。
這種歡慶的氛圍也蔓延到了長安城,楊康一臉笑容的和榮王完顔洪熙一起出席了京兆府府尹舉行的歡慶筵席,京兆府的官員都在觀察着這位英王殿下的神色,從始至終,這位殿下的笑容就沒有消失過,似乎真的爲那位剛出生的弟弟感到高興。
地方上的官員們不由得敬佩起來,這位殿下年紀雖小,但這隐忍的功夫着實了得,他們可不會相信這位殿下真的是滿心歡喜。
回到英王府,楊康揉了揉僵硬的臉頰,給了穆念慈一個放心的眼神,便陪着包惜弱說笑去了,對他而言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
然而事情并沒有如他所想的那樣過去,在金國新皇子出生的第三天,在金國和南宋的境内陸續出現了一個相同的故事,這個故事通過說書人和戲子們的表演在市井和貴族間流傳開來。
這個故事叫《金钗緣》,名字豔俗,卻相當吸引人,采用當下最流行的話本方式,先是在各大城市的茶樓酒館,瓦舍勾欄中講述,後來被有些貴族請到家中表演,因爲故事新穎,引人入勝,所以被廣爲人知。[
故事發生在一個叫馬家村的地方,說的是烏泥國六王子偶然來到鄉野間,看到一個美貌女子,那女子的金钗掉了,于是王子殿下便幫着尋找,這一找就找出了一段緣分,可惜那美貌女子已經有了丈夫,烏泥國六王子心有不甘,便指使官兵闖入那戶人家,要殺了那女子的丈夫,可那個男人卻身懷武藝,從官兵手中逃脫,而那美貌女子被六王子騙回了國都,隻是當時那女子已然有了身孕。
十年之後,六王子成了烏泥國國君,那女子的孩子也長大誠仁,但卻不是六王子的親生孩子,此時成爲烏泥國國君的六王子又有了第二個皇子,于是便把那個孩子貶到一處荒涼的城池,讓他永不能回到烏泥國國都。
那被貶的孩子自然心有不甘,這時那孩子的親生父親找到了孩子,父子二人要報仇雪恨,終于在準備了十年之後帶兵殺回了烏泥國國都,不僅殺了烏泥國國君還有那國君的孩子,從此這孩子成了烏泥國的新國君,一家三口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故事簡單易懂,情節曲折動人,在被人有意的波助瀾之下很快就廣爲傳頌,作爲一代儒學大家,耶律楚材寫這個故事真的是大材小用了,關鍵是故事的結局,這個添加上去的結局把楊康逼上了絕路。
耶律楚材很會把握時間,等到金國新皇子出生後才讓人把故事傳播出去,不過在此之前他就做好了全面的準備,要把故事内容送到說書人和戲子的手裏,要讓這個故事在最短的時間内家喻戶曉,都需要準備時間。
他已經發出了緻命的一擊,就看那位學生如何接招了。
楊康是從榮王完顔洪熙那裏知道這件事的,那位王爺喜歡熱鬧享受,吃喝玩樂,在長安城更是如此,有一次聽到戲子演這出《金钗緣》,立馬就把酒杯摔了下去,差點沒把戲班的人全部殺掉。
作爲事件的知情人,三王爺雖然粗魯,但卻不傻,一聽就知道講的是老六當年的事情,特别是最後一段,更是誅心的很。
完顔洪熙不清楚這是誰的手段,難道是大宗正府想要除掉他的這個侄子就讓人編排了這出戲?可大宗正府有這麽大的膽子麽?
金國皇帝完顔洪烈也是這樣想的,大宗正府沒有這麽大的膽子,這是挑釁皇室尊嚴,挑戰他的底線,完顔洪烈因爲新皇子降生的好心情頓時煙消雲散,他手下負責監察民間言論的禦史看着臉色鐵青的皇帝,諾諾不敢言。
最爲郁悶的還是楊康,他想不通到底是誰想要置他于死地,他雖然有過這種想法,但這樣大力的宣傳出來就不好了,這不是逼他走上絕路麽?
婁師道原本已經準備離開長安城了,他還要去到那些起義軍那裏發展勢力呢,不過這件突然冒出來的事情讓他留了下來,他覺得這個出招的人實在是太陰毒,也太高明了,隻是一個故事便把金國搞的雞犬不甯,他隐約覺得這個人應該來自漠北。
更讓他好奇的是這位英王殿下的身世,若是真如戲中所言,這位殿下是一個漢人,根本不是金國的皇室血脈,結合小曲兒講述的事情,婁師道有些明白爲什麽中原的武林高手會出現在這位殿下身邊了,原來他們是想曲線救宋國啊。
這件事真是太有意思了,婁師道抱着看戲的心情繼續留在了英王府。
在這個故事傳播了大半個月後,金國皇帝完顔洪烈以有傷風化爲名發出了禁令,凡是講述和表演這出戲的都是重罪,全部流徙到遼東充作奴隸,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他決不允許這出戲繼續上演下去,這明顯是在打臉啊。[
然而正是因爲這出戲被禁,更加引起了百姓的好奇,這是百姓的普遍心态,越是不讓看的越想去看,于是民間謠言四起,說英王殿下不是皇帝的親生兒子,說英王殿下意圖謀反,說皇帝正想殺英王殿下……
總之,各種猜測紛紛擾擾,百姓的悠悠之口,如何能堵的住。
這一切都在耶律楚材的預料之中,有些謠言還是他讓人傳播出去的,謠言止于智者,但百姓最容易輕信的便是謠言,耶律楚材算準了這一點,接下來就等着那位學生做出選擇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