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半個月之後,時間進入了四月份,一份關于《廉價儲能材料》的論文終于在JACS上發表了出來,這在全世界範圍内引起了極大的震動。
不僅僅是各大媒體,還有新聞報紙争相報道了這則新聞,就連推特和油管上也被這一項技術刷屏了,不少末日生存狂們開始在推特上大書特書自己關于末日生存的新設想。
這其中不乏一些高端技術人才,他們爲人們展示如何在太陽能面闆和風力發電設備損壞的情況下自己動手制作發電設備,比如說用金屬線,永磁體和木闆制作一個簡易的水力發電設備或者風力發電設備,用木棍,金屬線和金屬線制作一個手動發電裝置等等!
基于這些可以手動完成的發電裝置,外加這種最新型的儲電設備,人們可以無憂無慮的生活至少50年…至于50年後,誰還管那麽多。
視頻和直播大火!
等到熱度差不多了的時候,主播開始拿出了一些東西,或者說把鏡頭轉移到了其他的地方,一些商品上面。
“但是很遺憾,這樣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理工科基礎才能做到,所以并不适合大家。對于大部分的人來說,還是一台或者幾台耐用的發電設備,外加足夠替換的零件,這才是末日生存的保障!”
“下面是我推薦的幾款質量過硬,而且而且物美價廉的小型風力發電機組和太陽能面闆,這是我一直在用的!”
“相信我,我沒有拿一分錢的廣告費,我完全是自發的,爲了大家着想…”
“shut,神TM的沒有收錢!”
“欺騙我的感情!”
“你肯定是收錢了,你這個騙子!”
“該死的廣告商…趕快滾!”
雖然罵罵咧咧的,但是大家還是非常自覺地下單了,畢竟他們确實沒有這個動手能力!
與之相對應的,這種新型的儲能設備也是在大洋對岸火了起來,人們對于這種能用一輩子的儲能設備很感興趣。
前一段時間的事件剛剛過去,他們雖然知道華能電池這家公司,但是對于京城锂電池研究所就不知道了,當然知道也不會去關心,因爲他們在乎的是這款電池的低廉價格,這才是和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
因爲根據文中的描述,新型儲能材料的單位價格隻有0.5元甚至0.3元,也就是最低不到5美分的價格,這實在是太驚人了!
要知道鉛酸電池的價格還要0.5元左右,而且還伴随着難以處理的化學廢物,而這種電容器中雖然還有一定的氧化鎳材料,但是含量極少;尤其是它上萬次的充放電次數,更是大大降低了電池更換的頻率,從而達到了環保的目的。
雖然它的單位容量隻有40wh左右,但是考慮到大家并不是打算把它用在電動車上,而是用在儲能站,家庭儲能牆,商業儲能櫃等等領域,所以對于這一個指标,他們除了有點兒遺憾之外,就沒有其他的感覺了。
他們現在隻盼望着這種儲能裝置能夠早點上架,畢竟特斯拉牆作爲一種儲能設備雖然聽起來非常高大上,但是它相對高昂的售價,以及相對較短的使用年限,讓人們對它抱有的期待下降了不止一個層次。
已經安裝好的就沒有辦法退了,但是剛剛下了訂單的已經把訂單取消掉了,前者用的是锂電池,使用壽命隻有1000次左右,而後者用的是電容,使用壽命足足有上萬次。
根據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坦福教授自掏腰包的測試數據顯示:保持90%電池容量的充放電次數是18000次,保持80%電池容量的充放電次數是45000次,簡直是吊打锂電池。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便宜,皮實!
固态電解質讓它可以使用至少35年,甚至更久的時間,隻要沒有強制報廢,你可以一直用它到天荒地老…扯遠了。
一套風力發電機組的壽命也不過是30年,太陽能發電設備的壽命也隻有20年,從這方面來說,超級電容的使用壽命再長一些或者短一些根本沒有影響。
所以最讓他們心動的還是價格,特斯拉牆的報價是7kwh/3000美元,10kwh/3500美元,這實在是太昂貴了,如果用報道中的電容器的話,也許價格能夠降低一個量級。
别以爲美國人有錢就不會算賬,他們的數學雖然是小學生水平的,單是也很清楚3000美元和300美元之間的差距。
要知道外國人和我們不一樣,他們對于政府有一種天生的不信任感,在面臨災難的時候,我們期待的更多的是國家的救援,他們從來沒有奢望過這個,他們更希望能夠自救。
在冷戰時期,他們喜歡在家裏囤積汽油和發電機,但是随着科技的進步,他們有不少人開始升級裝備,比如說風力發電設備和太陽能發電設備,這一類使用年限久,不容易損壞的發電設備讓末日生存狂們非常青睐。
不過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發出來的電能該儲存到哪裏?
之前有錢的人會選擇直接購買特斯拉的儲能櫃,差一些的人可以直接購買磷酸鐵锂電池,外加逆變器自己組裝,但是現在他們有了更好的選擇。
钴酸锂電池的使用壽命大概就是500次左右,也就是兩年的時間;磷酸鐵锂可能能達到1500次,大概能用5年;但是CSC電容器的使用壽命高達45000次,他們能用至少5代人!
雖然不一定能夠找到願意和他們傳宗接代的妹子,而且他們囤積的最多的就是TT和毓婷之類的藥物…
但是不管怎麽說,末日生存狂們激動壞了!
至于會不會是到最後空歡喜一場?
他們覺得,諾貝爾獎得主的話還是非常值得信任的,雖然他們經常爲了錢出賣自己的節操,但是大多數時候他們還是能夠堅持自己立場的。
在這一點上,全世界的專家學者都是一樣的,他們能不能出賣自己的節操,取決于你給的錢夠不夠多,壓力夠不夠大,而外國學者,尤其是諾獎得主的節操還是很貴的,最起碼一個黃種人應該收買不了。
他們不知道的是這一篇論文的通訊作者是斯坦福教授曾經的學生,而且是混的比較好的那一種;否則的話他也絕對不會自掏腰包給這一個産品做數據測試的,畢竟審稿這種工作本身就是帶有義務性質,沒有收入也就算了,你還讓人家往裏面倒貼錢的就過分了。
就在徐嘉言的研究成果在太平洋對岸掀起風暴的時候,一個電話打到了王峰的手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