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都城,臨淄王宮。
在聽到了趙韓魏三國悍然來襲的消息之後,齊王頓時就慌了神,火速召集了衆多齊國重臣入宮議事。
“後勝,你來說說究竟是怎麽回事!”
齊王顯然是動了震怒,一上來就将矛頭對準了後勝。
人參的生意是後勝在操持,走私武器的生意也是後勝暗中和趙國武信君接觸,現在趙國人竟然背信棄義的打過來了,齊王不找後勝才怪。
後勝也是滿頭大汗,心中大罵趙括不已,嘴上則是爲了自己而竭力辯解:“大王,那趙國人連臣都瞞得死死的,臣也寫信給武信君質問過,但完全都是石沉大海啊。
哦對了,臣剛剛還收到武信君那邊人的傳話,說這一次的決定并非他能夠做出,他也是無能爲力啊。”
齊王破口大罵:“好輕松的一個無能爲力!這個趙括,虧寡人那麽看好他把妹妹都嫁給了他,他就是這麽對待寡人和齊國的?
早知如此,寡人便讓他愛哪涼快死哪去!”
一番大罵之後,齊王怒氣稍稍平息了不少,冷冷的看着大殿之中的諸多齊國重臣,道:“事到如今,諸卿有什麽主意來解決危機?”
後勝這個時候自然是緊緊的閉上了嘴巴,這位齊國相邦論到享樂手段絕對不做第二人想,但要是說到這種正兒八經的國家大事那還是算了。
好在,齊國也并非就完全沒有人才了。
一名年紀大約在四十來歲、身材頗爲魁梧的齊國重臣站了起來,沉聲道:“大王,臣認爲事情其實還并沒有到最糟糕的情況。”
齊王看着這位齊國重臣,眼睛頓時一亮,道:“匡梁大司馬有何妙計,快快道來!”
這個匡梁的出身也是很不凡的,匡梁的父親匡章是齊宣王時代的天下名将,曾經率領齊韓魏三國聯軍攻破函谷關威逼鹹陽,迫使當時在位的秦昭王嬴稷不得不割地求和。
簡單的說,匡章匡梁父子在齊國之中的地位就類似于趙奢趙括父子在趙國之中的地位,以戰績而論的話兩位父輩算是同一等,但匡梁比起趙括就差了十萬八千裏了。
當然誰也沒辦法和趙括這種妖孽級别的人物相比,而且趙括也不是齊國的,所以匡梁自然還是能坐穩齊國頭号大将的位置。
匡梁緩緩說道:“大王,如今趙國帶着韓魏兩國來勢洶洶,單單靠着我們大齊是不可能打赢這一仗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向其他的諸侯求援!”
齊王點頭道:“向誰求援?”
匡梁道:“如果大齊被滅亡了,那燕國就成爲了趙國的盤中餐,燕王并非傻子所以才會在之前拒絕了趙國的結盟要求,因此這一次燕國一定會站在大齊這一邊的。”
匡梁的話讓齊王眼中頓時多了幾分希望,迫不及待的問道:“還有其他國家能争取嗎?”
匡梁繼續道:“有。
秦國是趙國的死敵,隻要聽到趙國出兵東部的消息之後秦國必然也會出兵進攻趙國河東郡以收複故土,如此一來必然能夠極大的吸引趙國的注意力,讓趙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困難之中。
除此之外楚國也是大齊的盟國,作爲老牌霸主楚國想必也不會坐視趙國一家獨大,所以楚國也是很有可能支援大齊的。”
齊王沉思片刻,道:“秦國和趙國是死敵這個自不用說,楚國不是剛剛才和武信君趙括締結盟約嗎?”
匡梁笑道:“大王難道忘了嗎?
楚國和武信君趙括締結的是攻擊秦國的盟約,可現在趙國卻來攻擊大齊,這其實就是趙國違約在先!楚王對此必然十分惱怒,上一次武信君出使時楚國之中就已經有了反對和抑制趙國的聲音,這一次趙國背盟一定會讓楚王轉變立場的。
這樣一來,大齊坐擁燕國、秦國和楚國三大盟友,難道還害怕趙國不成?”
匡梁一番分析讓齊王不由得有了一種撥雲見霧之感,但他依舊有些不淡定:“趙國雄師可是天下第一強軍……”匡梁自信滿滿的拍着胸脯:“大王,趙國強乃是因爲有武信君罷了!如今率軍前來的又并非武信君趙括,我大齊坐擁衆多盟友,又有何懼怕呢?”
齊王一拍大腿,笑道:“對啊,寡人怎麽忘了呢?
匡梁大司馬,你就作爲大齊的主帥出征,去迎戰廉頗吧!”
當天,齊國使者火速從臨淄出發,直奔燕國首都薊城和楚國首都陳城而去。
剛剛繼位的燕王十分隆重的招待了齊國使者,并當場和齊國締結盟約,派出了亞卿劇辛率領八萬燕國軍隊南下支援齊國。
于此同時,齊國也是舉國之力到處征兵,終于組織起了一支整整十八萬的軍隊,在齊國大司馬匡梁的率領下火速西進,準備抵禦趙韓魏三國聯軍的攻勢。
至此,七雄之中已經有五個國家加入了這場大戰之中,還有楚國和秦國沒有做出決定。
楚國的決定來得同樣很快。
楚王在和趙括結盟之後一心希望能夠和趙國一起西進伐秦去收複楚國被秦國侵占的南陽郡和南郡,但結果等來的卻是趙國攻齊的消息。
楚王頓時就是勃然大怒,召來了當時力主和趙國結盟的春申君狠狠的訓斥了一番。
因此,等到齊國使者來陳城時,楚王同樣是立刻接見了齊國使者。
春申君雖然因爲收到了趙括的信,念在趙括人情的份上竭力反對援助齊國,但最終還是在楚王的決定下不得不屈服。
楚國和齊國同樣定下盟約,出兵十萬援助齊國!短短半個月的時間,華夏七雄之間的局勢瞬間峰回路轉。
仔細一算,齊、燕、楚三國聯軍的數量加起來達到了三十六萬,反超了趙韓魏三國聯軍的三十萬。
齊國由原本瑟瑟發抖的孤家寡人突然一下子就變得頗具實力了,甚至還有希望反殺!要知道,這個時候趙國的死敵秦國還沒有宣布任何決定呢。
面對着這樣的情況,趙國太後韓姬也坐不住了,火速召集趙國重臣開始了又一次的廷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