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佑這次回現代根據趙玲玲的介紹,什麽其他的東西都沒有買,全部買了青蒿素,而且李佑還會回來幾次現代,那個時候,李佑會繼續的購買青蒿素。
因爲李佑這次注意力全部都在瘧疾的身上,所以李佑不知道的是,最近他的小女友唐詩芸遇到了一些麻煩,本來唐詩芸是要向李佑訴苦的,但是李佑這次的注意力,沒有辦法,唐詩芸隻好将自己的麻煩給攢了下來。
隻是李佑不知道的,這次的麻煩并不小,也讓李佑知道了,自己手中那枚戒指的恐怖力量。
..........................
貞觀十七年十一月...各國使節陸續到達長安,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高句麗這次居然也派遣了使者,這是有個由三十五人組成的使節團隊。
其中一位高句麗的三皇子,兩位是三皇子的老師,和這次使節團隊的正副使,還有三十名護衛,帶着一些所謂的高句麗土特産,一起來到了長安,想要挑戰這次李明達的招選驸馬。
要知道此時的高句麗對大唐是不屑的,他們在貞觀十六年開始,就已經無視大唐的命令,本來大唐是不允許他們攻擊新羅的,可是高句麗根本就沒有理睬直接和百濟一起攻占新羅40多座城,李世民已經怒火中燒了。
但是高句麗依舊我行我素,這次他們來長安的目的,并不是真的爲了讓自己的三皇子做什麽驸馬,他們來的目的就是用一些雜七雜八的土特産,換一些大唐的黃金和白銀。
這就是高句麗的小心思,這次你知道高句麗的三皇子帶的什麽東西,一些香油,松子,細馬,柿子,海帶...其中最值錢的應該就是細馬。
看到細馬有人一定會驚訝,哎呦,裏面不是有馬嗎,馬應該值錢呀,其實這所謂的細馬雖然是馬,但是卻是小矮馬,就是于謙大爺喜歡的那種小馬。
這種小馬在古代又叫果下馬,爲什麽被叫果下馬,因爲這種馬特殊在矮小,高隻有三尺。用秦漢時候的尺換算到今天,它的高度可能不到70厘米。所以人“乘之能在果樹下行”,由此得名。
根本無法騎乘戰鬥,高句麗拿這些玩意就是來騙黃金和白銀的。
其實也不僅僅之後高句麗一家有這麽個心思,很多其他的國家,也都有這個心思,爲什麽一道明旨下去,這麽多國家響應,一聲因爲兕子确實很珍貴,娶到她的話,家族和國家都有好處。
其次就是缺過娶不到,那麽也能搞點錢花花。
那些其他的國家手中的朝貢是什麽,人參,魚蝦,墨,還有各種香料及布匹類...更有一些鳥類,孔雀、火雞、鹦鹉及倒挂鴕鳥...什麽奇奇怪怪的都有,但是都沒有什麽值錢的玩意。
而大唐回的禮物,确是真金和白銀,是他們獻出朝貢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這樣的有利可圖,讓很多國家都将大唐當成了冤大頭,還将這種朝貢變成了一種朝貢貿易,有些小國貪便宜,甚至一年來朝貢好幾次。
這種朝貢貿易很傻,但是卻被當時的一些大臣認爲是可以展現實力的象征,那些迂腐的官員認爲,每年的朝貢,都是中央政權展示自己強大實力的時候,由于當時信息交流的閉塞,互相之間并不是很了解,通過這樣的朝貢,周邊的小國看到如此強大的中央政權,自然不會有多餘的野心想要來侵犯,遇到一些糾紛的時候也會乖乖的聽話,想要他們出兵對外的時候也能叫的動。
這怎麽可能,人家都将你當成貿易了,還會将你放在眼裏,要想别人對你尊敬,隻能靠武力,靠金錢震懾,那是不太現實的,人家隻能當你是傻子。
還有大臣認爲這是文化輸出,這是值得驕傲的,通過朝貢,中華王朝不斷的把自己的文化輸出到周圍的國家,周邊各國爲了能朝貢,也是要學習中華文化,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文化圈,對自己文化圈内有一種認同的感。不屬于這個文化圈的,也就是排除在朝貢系統之外的,就視爲蠻夷。
這個有點自欺欺人了,文化輸出從來都是高高在上的,讓别人膜拜的,用朝貢來輸出,成功的機會很小,但是也有機會。
所以李佑很壞,這次在上朝的時候,禮部官員在和李世民商議用什麽作爲這次大唐回禮的時候,有的說黃金,有的說白銀,有的說水晶,或者是香水等物...但是李佑卻跳了出來,十分堅定說了一個東西,就是書籍,孔穎達的書籍,于志甯的書籍,張玄素的書籍,甚至是李泰的括地志,李佑都給報了上去。
并且李佑還承諾,這些書籍由他來印刷,每樣一千本,作爲回禮不但可以彰顯我大唐的胸懷,更是能将我中華思想都傳遍萬國。
這個提議一下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意,就連本來想要找茬的李泰都微微的點了點頭,可以讓自己編寫的書本傳遍整個世界,誰會不同意呢?
這一下此次準備來打秋風的國外使節全部都會傻眼,黃金白銀沒有了,換走的都是一些書籍,更重要的是,這些書籍沒有什麽用,都是一些忠君愛國的儒家思想,跟着就是一些詩詞,反正沒有什麽實質性的東西。
事後孔穎達等人來特地來謝謝了李佑,能讓自己的書籍成爲回贈的國禮傳播到其他國家去,這種感覺是真的好,李泰也少有的發出了命令,就是在李佑印制括地志的時候,不要用任何人打擾李佑,一切的恩怨都要等括地志印刷完成。
“三王子,這次我們來長安的任務你還記的嗎?”
高句麗的三皇子名叫朱泓...說話的這位是朱泓的老師盧弘正,聽到自己老師的話,一邊的朱泓立即點頭:“我知道的老師,我來長安的主要任務就是探查長安到底會在什麽時候攻打我高句麗,并且會有多少兵馬,多少路線。
我要在長安找到同盟,一個願意爲了我們高句麗做眼線的同盟。”
“對...!”盧泓正微笑着點頭:“這次我們攻陷了新羅四十多城,而且我們的王也拒絕了長安的調停,長安的皇帝十分的生氣,大唐已經在準備了,而我們要先他們的準備來準備。
我相信隻要我們可以團結在一起,大唐不是不可戰勝的。”
這位盧泓正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漢人,曾經他是營州人,因爲遇到一些事情逃到了高句麗,那高句麗爲什麽會容下一個漢人。
這裏要再次說明的是,高句麗和韓國沒有多少關系,高句麗建立于公元前37年,創立者叫做朱蒙。朱蒙是中國東北第一個政權扶餘國的王室成員,因爲内部争鬥,朱蒙決定從扶餘國出走,後來在今天遼甯省新賓縣永陵鎮建立了高句麗國。
融合在高句麗的人有多個民族,濊貊、扶餘人、漢人...其中漢人不再少數,大家一定看過韓國人制作的朱蒙這部電視劇。
說白了,韓國人就是自己往自己的臉上貼金而已,朱蒙是扶餘人,和他們韓國人沒有半毛錢關系,高句麗國被大唐給打得滅亡後,國民融入了中原,最後被漢族同化。
這個來自中國東北腹地民族建立的高句麗政權滅亡200多年後,又一個從朝鮮半島南方崛起的王國建立了,他就是高麗國。
高麗國是新羅借助唐朝的力量完成了朝鮮半島中南部的統一,8世紀後期以後,新羅同其宗主國唐朝一樣,陷入内亂與衰落的窘境。
9世紀末,真聖女王統治下的新羅爆發了人民起義,導緻新羅在朝鮮半島的統治土崩瓦解。在各處的起義勢力中,弓裔和甄萱兩個亂世枭雄脫穎而出,最後弓裔統一了全境,建立了國家,取名高麗。
爲啥取名高麗呢?
弓裔想借着高句麗的餘威,呼籲人們造反起義,其實他與高句麗一點關系也沒有。後來,弓裔被手下大将王建殺死,王建成爲高麗王朝的國君,也就是曆史上稱的王氏高麗。
知道兩個國家的來曆,我們就知道了,兩個王國其實沒啥關系。
1、兩者文化起源不同。高句麗是中國古代的扶餘族在東北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起源于吉林,後來才進入朝鮮半島發展,文化歸屬感更接近于中原。高麗是古代韓國人王建所建立的政權,脫離于新羅國,起源于朝鮮半島南部。
2、兩者民族成份不同。高句麗的民族成分雜糅了扶餘人、契丹、鮮卑、漢人、新羅人(古代韓國人)等多民族;高麗人的主體則是新羅人,民族歸屬感更傾向于三韓部。
3、高句麗是曾經統治過朝鮮半島北部的中國古代地方政權,而高麗則是朝鮮曆史上的第二個統一王朝。兩者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關系,但根本不是同一個國家和民族,完全沒有繼承關系。
韓國人一直都是這種喜歡往自己臉上貼金的國家,什麽都是他們的,我在這裏說清楚這件事情,是因爲很多孩子不懂,他們就真的以爲韓國自己說的曆史,就是他們真正的曆史,但是那就太可笑,是真的曆史,我們承認,但是根本不是你們的曆史,你們将曆史偷去,然後炫耀,這就有點小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