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飛天,這怎麽可能...?”</p>
“是真的,明天在芙蓉園那裏,齊王就準備開始飛天了,大家都可以去看的...,”</p>
“我的天,還真的有人敢飛天,那我明天一定要去看看。”</p>
“對呀,對呀,我們明天一起去看。”</p>
........................</p>
李佑明天飛天的消息,就好像長了翅膀一樣,沒用幾個時辰,整個長安就都知道了,百姓對于飛天這件事情還是很感興趣的,所以知道這個消息之後,大部分都想着要去看一看。</p>
當然其中有相信的,也有不相信的,總之就是要去湊個熱鬧。</p>
這個時候,就再也沒有人去讨論是不是太子刺殺的魏王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李佑飛天的這個消息,沒有辦法,古人對飛天實在很的太有幻想了。</p>
你是不知道,古人有多麽的崇拜飛天,那個時候,因爲技術落後,無法實現飛天,所以古時候就會創造很多的向往飛天的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就是典型的代表。</p>
另外傳說中的周穆王訪問西王母的時候,曾經乘一輛“黃金碧玉之車”,騰雲駕霧,以日行萬裏的速度奔向西方的昆侖山。</p>
而作爲主人的西王母,則乘一輛更爲華麗的“紫雲車”。</p>
還有仙人王子喬騎的是白鶴;秦穆公的女婿是乘龍的蕭史,女兒是跨鳳的弄玉。他們都能在空中自由來去。至今保存在甘肅敦煌石窟裏的壁畫,還給我們留下許多美麗動人的“飛天”的形象。</p>
不但是神話故事,我國古代有文獻記載的飛行探索還真不少:據《漢書·王莽傳》介紹,在西漢末年,王莽爲伐匈奴,招募各地能人加入,爲此在長安舉行了飛行表演。</p>
還真引來了一個“會飛”的能人,此人“取大鳥翮爲兩翼,頭與身皆着毛,通引環紐,飛數百步,墜”。這段記載,真是讓人驚心動魄,此人竟敢玩滑翔,膽量和智慧都非同一般,在當時應該是驚天壯舉。</p>
後來,東晉的學者葛洪,從老鷹平伸翅膀滑翔升空的現象得到啓發,提出模仿這一動作制造“飛車”進行飛行的想法。</p>
在南北朝的時候,還有一個利用風筝成功飛行的故事。</p>
公元559年,北齊文宣帝高洋是個十足的暴君,簡直是無惡不作。一天,他竟然突發奇想,強迫人們乘着用席子做成的風筝,從十七丈高的台子上往下跳,好多人都摔死了,他卻哈哈大笑。</p>
然而有一個叫元黃頭的卻乘着風筝飛到了城外,安全落地,得以逃生。這應該是我國風筝載人最早的一次成功飛行記錄。</p>
最着名的古代飛行發明家就是明朝的萬戶,他從小愛好木工,喜歡搞發明創造,尤其夢想着能發明一種“飛鳥”,把人送上天,從此開始了漫長的鑽研。</p>
經過數代人的研究,明朝的火箭在發射形式上大爲豐富,當時堪稱火箭的神火飛鴉、火龍出水和飛空擊賊震天雷炮三種新産品獨具匠心。無論是射程還是殺傷力,明朝的火箭技術都是世界領先的。</p>
萬戶正是在這些基礎上,經過多年的研究,他一步步走上了飛天之旅,在火箭技術不斷創新發展的明代,他終于制造出了一個古代“飛船”。</p>
他用椅子作爲“飛船”,椅子後面捆綁了47支“飛龍”火箭,借助火箭向前推進的力量,飛向天空。難能可貴的是,他還想到了着陸問題,手裏準備了兩個大風筝,這樣就可以平穩地降落。</p>
這幾乎是當時所能用到、所能想到的最先進的優勢組合了。</p>
試飛那天,萬戶坐在自己制造的“飛船”上,毫不懼怕,讓仆人幫他點火!随着一陣陣轟響聲,火箭噴出一股股火焰,“飛龍”火箭把萬戶推向半空。</p>
當第二排火箭在空中自行點燃時,一聲巨響,萬戶連同他的“飛船”一起墜落在萬家山。這就是有史以來,記載的第一次空難。</p>
萬戶雖然犧牲了,可是他敢于犧牲的精神,至今仍爲人們所樂道。爲了紀念萬戶的功績,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決定将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爲“萬戶環形山”。</p>
而在明朝之前,很多古代有夢想的人,也都嘗試過很多想要飛天的辦法,所以說飛天,是真的古人所期待和向往的東西。</p>
也正是因爲這樣,李佑的飛天計劃一出來,會那麽快速的擴散,也會引起那麽多人的注意和參與,至于太子和魏王之間的事情,早就有多遠滾多遠。</p>
............................</p>
“怎麽樣...。”甘露殿中,李世民坐在自己的龍椅上。</p>
“已經全部被吸引到了齊王殿下的飛天計劃上了,沒有人再談論魏王和太子的事情了...。”</p>
微微一笑,李世民緩了一口氣:“這就好呀...皇家的事情,總是别人口中最喜歡的談資,不管真假,不管對錯,隻要可以談上一嘴,都是那麽的開心。</p>
朕又無法去堵悠悠衆口,好在還有佑兒,飛天一出,皇家的事情也不值一提。”</p>
說完,李世民眼神一變看着張敬道:“對了...上一次讓你查的事情查的怎麽樣了,侯君集安分不安分呀?”</p>
“根據我們的調查,侯将軍這段時間雖然說有些憤憤不平,但是卻深居簡出,并沒有什麽出格的事情,不過,這并不能代表什麽,我們還需要繼續的調查,現在時間還不夠,不能挖出更多的事情。”</p>
張敬躬身回答。</p>
李世民起身,背着手來到窗前,有些苦澀和哀傷的道:“以前國家尚未安定時,侯君集率軍平亂,于國家有大功。</p>
朕想給他機會。”</p>
其實李世民對侯君集是真的不錯,侯君集受封陳國公,任吏部尚書和兵部尚書。然後卻密謀叛亂,甚至圖謀弑君,最後因罪被誅。</p>
即使是這樣,李世民還對着滿朝文武替李世民求情。</p>
但是滿朝此堅決反對:“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請誅之以明大法。“</p>
李世民無奈地感歎說:“與公長訣矣,而今而後,但見公遺像耳!“</p>
從這段對話來看,李世民對侯君集并不是不信任。那爲何侯君集會從功臣淪落爲逆臣呢?他的人生到底經曆了些什麽?</p>
主要還是那場高昌滅國之戰,高昌就是今天的新疆吐魯番,當時的高昌王叫麹文泰。戰争的起因是高昌國阻斷了西域與中原的商業往來,使大唐沒法和西域諸多做生意。</p>
這讓李世民很是惱火。決定派兵征讨。這一次,侯君集是獨挑大梁,李世民任命他爲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領唐軍征讨高昌。對此,麹文泰不以爲意,他說:“唐去我七千裏,沙碛居其二千裏,地無水草,寒風如刀,熱風如燒,安能緻大軍乎!“</p>
可見他仗着地理條件,十分輕敵。豈料侯君集率領的唐軍不但行軍速度異常快,而且戰鬥力超強。侯君集指揮軍隊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徑直攻入高昌複地,包圍高昌國首都。</p>
麹文泰看到黑壓壓的唐軍,急火攻心,一口氣不來死了。他的兒子麴智盛即位。麴智盛在抵抗無望的情況下,隻好開門投降。侯君集征服高昌,獲三郡、五縣、二十二城,人口三萬多,馬四千多匹。</p>
侯君集滅了高昌國,确保西域同唐朝的商貿往來,開拓了唐朝的疆域,功勞巨大,但是遺憾的是,侯君集太得意忘形了。</p>
他打下高昌之後,居然私自處置俘虜。對于戰俘的處理,他沒有上報朝廷,私自處理,“辄配沒無罪人“還把那些無罪的人随意發配,把那些漂亮的女子充作奴婢。</p>
跟着還私藏财物。他把重要的金銀财寶隐瞞不報,都裝進了自己的腰包。</p>
上梁不正下梁歪,主帥屁股裏不幹淨,底下的自然就敢爲非作歹。以上兩點直接導緻了第三點,那就是軍紀渙散,放縱部下劫掠百姓。</p>
以寬厚善待功臣的李世民看了大臣們的奏折後,也覺得侯君集太過分,不得不治了。侯君集因此被下獄。</p>
但是侯君集此時還沒有觸及到李世民的底線,他隻是居功驕傲,貪财、縱容部下。一旦輕易将他殺了,會在功臣中引起議論,不利于國家的穩定。</p>
所以李世民赦免了侯君集。希望這次牢獄之災可以對他起到警醒作用。</p>
但是侯君集的問題,是不懂自滿之道...如果侯君集吸取教訓,回到他以前那種銳意進取、積極爲政的狀态,他的人生不會是後來的結果。在大唐的政壇上,他有可能成爲一顆耀眼的星星。可惜,他走了一條相反的道路。他出獄後,“志殊怏怏“,整天覺得自己特委屈。認爲是李世民有意整他。</p>
後來李承乾便派賀蘭楚石暗中聯絡侯君集...侯君集得到了這個信号後,第一反應是什麽?史書上說:“君集以承乾劣弱,意欲乘釁以圖之,遂贊承乾陰圖不軌。“</p>
就是說,侯君集對李承乾的斤兩是清楚的,他知道李承乾成不了事。但是,這個愚蠢的太子正好可利用。這意圖就很明顯了,他自己想當皇帝啊!</p>
這就是不懂“自滿之道“的表現...而侯君集卻根本不知道,他的一舉一動,早就被李世民給盯上了。</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