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在看完了廣惠渠渠口以後,又讓張缙彥帶領衆人往那“吊兒嘴”走一遭。
等到張順走近山中一看,這才明白這“吊兒嘴”究竟是如何形勢。
原來所謂的吊兒嘴,竟是泾河出山口上遊峽谷裏的一座山包。
其處河水淼淼,水量頗豐。
“故老相傳,打開吊兒嘴,竈房旮旯都是水。”
張缙彥不由指着那山包對張順道:“由此向北,開鑿石洞,不及裏許,估計數年而成。由此引泾水灌溉,以利萬世!”
你特麽逗我?
張順聞言差點笑出聲來,那廣惠渠曆經一十七載,不過開石渠二百七十九步,石洞二百八十八步,兩者相加尚不及一裏半的工程量。
你現在告訴我挖穿這個直徑一裏多的山包,數年而成?
好歹張順前世是建築行業出身,對工程量有一個直觀的感受。
如果擱前世,直接上機械和炸藥,莫說這一個小山包,你就是讓他把整個張家山給平了,隻要資金到位,一切都不是問題。
可是現在這個時代,别說盾構機,就是連挖掘機、殘土車都沒有,你拿什麽開鑿這一裏多的山洞?
就是依托人力,耗費近二十年光陰把這山包挖穿了,焉知泾水不會繼續下切,再度廢棄?
“不成,不成!”張順搖了搖頭道,“白白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不過數十年又是一廣惠渠矣!”
“若是構築大壩,則能徹底解決水位問題,但是又怕淤沙。”
“那如果建立圍堰,用束縛水道的辦法來擡高水位呢?”
“也不成,河水愈急,下切水道愈快!”
“等等,一擡一切?”
張順不由靈光乍閃,竟然徑直蹲在地上撿了塊石子在地上寫寫畫畫起來。
前世上課的時候,老師曾經講述過中國古代一個經典的水力工程都江堰。
由于年月日久,其中細節張順幾乎全忘了。但他卻記住了都江堰的一個基本原理:“四六分水,二八分沙”。
實際上由于地理、地勢不同,哪怕張順知曉其中所有的細節,也未必能再複制一個都江堰出來。
但是張順卻從其中借鑒到一點東西出來。
既然河水快了下切,河水慢了淤積,那如果河水不快不慢,形成沖淤平衡呢?
正當張缙彥等人一臉莫名其妙,看着張順寫寫畫畫,說着似懂非懂的話來,一時間都懵了。
正在這是時卻突然聽到張順問道:“這廣惠渠哪一年正式通水灌溉?”
“成化十七年建成,距今約一百五十餘年。”張缙彥掰着手指算了半天道。
“一百五十年計下切六尺有餘,每年計下切四分。竟然下切如此厲害,難怪廣惠渠百五十年而廢!”張順得到了數據,口算了一遍,不由搖了搖頭苦笑道。
“其理我已經盡知矣,解決之道在河而不在渠,若是盡在渠口作文章,哪怕再耗費五縣百姓近二十年,也是枉然!”
“此話怎講?”張缙彥聞言不由愕然。
這引泾和拒泾之争并非由張缙彥一人而起,實際上早在嘉靖十一年理學家馬理就提出從“铫兒嘴”“鑿而渠,以下達廣惠”。
而萬曆年間泾陽知縣袁化中則專門寫了《開吊兒嘴議》,否決了開吊兒嘴方案,主張“拒泾引泉”。
至此,雙方争論不休,以至于在原本曆史上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幾度論證,最終由乾隆皇帝裁決以“拒泾引泉”爲正确方案。
結果張順張嘴就來一局“在河而不在渠”,如何服衆?
張順不由笑道:“泾水有二短,故爲引水患。”
“一曰:水急下切,不數年河面低于渠口矣。”
“二曰:多沙,引水日久便淤塞渠道,不得不重新疏通。”
“此二者皆泾水之病,非渠水之病也,君以爲然否?”
那張缙彥聞言沉吟了片刻,不由拜服道:“秦王真天人也,臣惜惜思量,與往日所見所聽兩相對照,果然如此!”
“隻是不知此事當如何解決,以利萬世?”
無論你說的再好聽,關鍵就是一句話,如何解決?
“那河流下切,渠口擡高之事我已有對策。”張順聞言笑道,“不外乎‘沉沙補切’四字而已。”
“何爲‘沉沙補切’?”張缙彥不由爲之愕然。
“泾水由山谷而出,上下落差太大,河水流速甚急,故而切入河道,積年累月以緻河床下沉。”
“故而當緩水積沙,以補河床下切之不足,使之平衡而已。”
“這……這……秦王真乃神天神下凡,讓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張缙彥本身也頗識水利,聞言不由大驚失色。
從鄭國渠千年以降,人皆以河水下沉爲患,以淨水沙多爲患,萬萬沒想到還有人能想到以沙止沉,以患攻患之法。
“若是如此,豈不是要鑿寬河面,以緩水勢?”張缙彥聞弦而知雅意,立刻便想到了具體解決辦法。
“沒錯,隻是如此一來,河沙依舊入渠,堰塞渠道,十餘年尚需要清理一次。”張順不由遺憾道。
“無妨,無妨,隻要不重新開鑿吊兒嘴,秦王之法已經善莫大焉!”那張缙彥聞言不由高興的合不攏嘴,些許瑕疵,哪裏還放在心上?
隻是張順左思右想,卻也無法解決水沙分離的問題,最終隻得悻悻作罷。
其實張順卻不知道,原本曆史上鄭國渠的開鑿并不是灌溉那麽簡單。
而是秦國故意“用注填阏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
所謂“鹵之地”,即後世所謂鹽堿地。
鄭國渠最早的作用是引來泾河洪期的泥沙,改善原本的鹽堿地。
原來這泾河流經黃土高原,所攜帶泥沙本就具有一定的透氣性和肥力,秦國借助鄭國渠集灌溉、施肥和改善土壤爲一體,一舉三得。
以至于在數百年以後,人們吃飽了撐着以後,一部分張順的擁趸者堅定的認爲:
“秦王渠”之所以沒有像都江堰那樣“四六分水,二八分沙”,就是“秦王”張順深刻的認識到泾水泥沙的透氣性和施肥作用,故而故意設計如此,就是爲了解決灌溉引起的鹽堿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