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堡的位置選擇在洛陽城的東北角,既和福王府、洛陽縣衙相近,又有一定的距離。
原本張都督、韓霖和高一志三人經過周密考察以後,提出了三種方案。
一種是建在洛陽西北角。洛陽城正好坐落在洛河北岸,澗河在其西,瀍河在其東,唯有西北方向毫無阻隔。若是建棱堡于此,正好阻擋敵人對洛陽的進攻路線。
一種是建在洛陽的南面。此地被洛陽城及澗河、洛河和瀍河三河護衛,可以在洛陽陷落之後,退守此地,繼續抵抗。
還有一種便是建在洛陽城的東北角。既可以在洛陽城北面、西北部位遭到進攻的時候,和洛陽城呈犄角之勢,又方便引瀍河水護衛棱堡。
張順仔細對比了三種方案的優劣之後,最終拍闆決定選擇第三種方案。
原來張順也自有他一番道理。
第一種方案看似完美無缺,把棱堡建築的軍事屬性發揮的淋漓盡緻。
但是一旦官兵無法從洛陽西北側取得任何突破,那麽就會想方設法渡河來攻。
義軍雖然具有黃守才的水師優勢,奈何無論洛河、澗河還是瀍河皆非大江大河,隻要官兵運來重型紅夷大炮便能封鎖河道,強行渡河。
這等于故意提醒圍城官兵,先截斷洛陽城的河流通道,再行攻城。到時候無論洛陽城和棱堡如何堅固,失了物資輸送的通道,早晚也隻能是彈盡糧絕的下場。
第二種方案在危急時刻棄了不便防禦和人口衆多的洛陽城,退守小而堅固的棱堡。看似既節省了兵力,又節省了糧草。但是卻靠河太近,一旦官兵采用水攻,恐怕棱堡中的義軍皆爲魚鼈矣。
唯有第三種方案,看似中庸,留給出陝西進攻洛陽的官兵一些希望。其實洛陽城和棱堡呈掎角之勢,在義軍大炮防守之下,同樣固若金湯。
而在洛陽城和棱堡的遮掩之下,那洛陽城東面,剛好有一處碼頭,喚作“南關碼頭”。
這南關碼頭始建于隋唐時期,方便全國物資糧食通過通濟渠運到洛陽城。
隋唐以後,洛陽舊城毀去,通濟渠亦不複能用,不過這座碼頭卻因爲洛河的運輸功能保留了下來。如今雖不複昔日之盛,也便于物資往來運輸。
更何況這時代的黃河尚未改道北歸,猶自過開封,走歸德,經徐州、邳州至淮安府而入東海,大緻和原來通濟渠方向一緻。雖然沒有以前通濟渠平穩可靠,好歹也能勉強能用。
張順選擇将棱堡建在這裏,既有打着利用洛陽城和棱堡拱衛南關碼頭的打算,也有便于掌握水師優勢的黃守才可以借機騷擾敵軍,或者關鍵時候給義軍補給物資的想法。
鑒于棱堡一般都比中國傳統夯土城牆低矮,爲了防止敵人攻占了洛陽城,居高臨下轟擊棱堡。
張順便命令張都督、韓霖和高一志在洛陽城東北角三裏左右建堡。
這個時代紅夷大炮的有效射程一般在一裏左右,大概相當于後世的五百多米。
這個時代僅有個别重型紅夷大炮和長倍徑的火炮,才有一定可能射擊三裏之内的建築。所以這個距離已經算是足夠安全的距離,又可以相互火力掩護,炮擊洛陽城與棱堡之間的敵人。
選址已定,張順便發放糧食,征發義軍麾下士卒進行掘土建堡。
此舉頓時遭到了紅娘子和張慎言的強硬反對。這兩人一個掌管辎重糧草,一個主管内政,自然知曉義軍原本存糧不多。
一旦義軍大興土木,劇烈的重體力勞動之下,糧食消耗速度要兩倍于平時吃用。
原本義軍存糧就不多,若是再這樣繼續消耗下去,恐怕不等官兵來攻,義軍自己不得不棄城而走。
于是,張順便笑道:“那老山長左冷禅倒是一位奇人,爲我出了一計,哄騙天下糧草來售,義軍豈有缺糧之虞?”
遂後,張順便把左山長的計謀細細向這兩位說了。這兩人這才恍然大悟,明白之前張順“千金購糧”,是何道理。
得到自己麾下兩員幹将的支持之後,張順親自和張都督、韓霖、高一志一起設計了這座棱堡。
張順原本對棱堡設計并不了解,隻是通過張都督、韓霖和高一志粗略講解之後,他才發現這棱堡是針對火炮彈道特性而專門特化的堡壘。
對防守一方來說,棱堡盡量采用交叉火力,發揮火炮、火铳的最大威力。而對進攻一方來說,棱堡則盡量采取低矮厚實的城牆,降低火炮對城牆的威脅。
經過雙方嚴謹的計算和精心的選擇,最終選取了五角星狀的棱堡作爲新建棱堡的方案。
由于需求的不同,常見棱堡有多角星狀、六角星狀、五角星狀和方形四種。
其中多角星狀适合占地面積龐大的棱堡,而方形适合對原有方形城池進行改造,或許建設小型棱堡用。
張順準備建設的棱堡雖然号稱小型堡壘,不過也需要容納足夠的人員和物資以方便長期堅守。
綜合考慮,張順最終選中最實用的五角星狀棱堡。五角星狀棱堡上的每隻角都具有延伸出的堅固的棱堡,可以滿足最少施工量的前提下保障最基本的火力覆蓋需求。
張順前世本來就具備一定的工程施工經驗,而那張都督、韓霖和高一志又都是建築大師,建設如此一座小小棱堡,自然是不在話下。
衆人先定下五個點作爲基準,然後打樁、拉繩,畫出需要挖掘的壕溝位置。
再讓義軍士卒先按照繩索示意,把五星狀外圍的壕溝挖掘出來。而挖掘出來的土壤,則由張順模仿塔吊設計的杠杆小吊,吊到壕溝裏面進行夯築城牆。
夯土不足部分,又分别取自于棱堡内部空間和更外圍壕溝。曆時月餘,方才勉強建成。
宋獻策站在洛陽城上看到,不由感歎道:“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如今紫微星落河洛,當兆主公天子氣也!以吾之見,不若名之‘紫微星堡’,不知可否?”
中國者,舊指河洛之地。天啓年間,1624年曾出現五星彙聚之事,一時間論者紛紛,宋獻策當然也要落井下石,趁機宣揚一番天命。
感謝粉絲“澤木而馨”的兩次打賞,感謝粉絲“木匠穆裏尼奧”和“書中有”的打賞,謝謝你們對作者的支持!
關于天啓年間五行彙聚之事,從明代零星資料裏來看,好像以“主災異”爲主流。但是奇怪的是擱古代本該引起政治轟動的事情,居然很多資料都流失了。明亡清興以後,更應該大肆宣傳才對。作者懷疑此星象谶緯很可能對清朝不利,所以流傳下來的記載寥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