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怎麽來的,與其是說是這位英宗皇帝朱祁鎮親上戰場導緻被俘所以一次性葬送了大明王朝的最後一點武将的元氣,倒不如說這十幾年,整個大明王朝文化鼎盛,但是武風衰弱。
依照大明王朝的國力不可能因爲一場戰争就完全倒的幾乎爬不起來。
皇帝帶幾十萬軍隊居然沒有一個人敢去阻止,皇帝從小長到這麽大,居然一點的軍隊常識和戰争常識都沒有。
他從小的教育是誰給他灌輸的,他可是一位帝王,帝王的手裏本來就是要一手拿着書,一手拿着劍,他手裏的劍被誰奪走了,很明顯是滿朝的文臣,一味的強調仁治道德。
有沒有想過爲什麽英宗複辟之後上來就殺了于謙,他不知道于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重臣嗎,英宗從小都被教育的變成了乖寶寶,你再看看後面的大明皇帝是被怎麽教育的。
英宗複辟之後,你看他是怎麽教兒子的,成化皇帝又是怎麽做的,所以說一個皇帝的家庭教育,一手刀劍,一手詩書,是一樣都不能缺,缺一樣都是災難。
再看看後面被稱爲曆史上有名的仁君的人朱佑樘,看看他的兒子又是個什麽狀況,所以這些帝王就不應該被這些臣子擺弄。
這些帝王一旦被這些臣子擺弄,結果都可想而知。
後面的新的皇帝嘉靖,看看他是不是聽他們這些大臣的,從大禮議開始,嘉靖皇帝就一直和他和這些大臣在鬥,甚至幾十年不上朝。
那嘉靖朝也沒有崩潰,照樣平倭寇,再看看萬曆皇帝,他最後連張居正都不放過,但是萬曆皇帝前期什麽都聽大臣的額,後期他做了些什麽,萬曆皇帝其實從根本上來說并不是一個完整的皇帝,前期都是張居正代替他執行皇帝的權力。
所以,一旦張居正離世之後,萬曆皇帝就像脫缰的野馬一樣,開始肆無忌憚,這些文臣沒有爲國家培養一個好皇帝和一個好的皇嗣,最後萬曆皇帝死後剩下的幾位皇帝幾乎都是一場中原的災難。
等到最後一位皇帝上台的時候,早已大廈将傾,無人能爲他往狂瀾于既倒,後來這些文臣将整個大明帝國已經完完全全的掏空了。
權力這個東西會讓人沉迷,不管是對于帝王,還是對于文臣或者武将。
文臣一旦沉迷于權力,他就會想盡辦法的削弱帝王的力量和武将的力量。
大明朝,以文制武是在後期才發生的,是文臣在得到了這些權利之後,發現了權利的美妙,他們發現即使是皇帝被俘虜了,他們也可以重新立一個新皇帝。
他們淩駕于所有的武臣之上,導緻所有武将戰鬥力低下,軍隊廢弛,和異族人打仗,隻能靠守城。
他們把整個國家的武将養廢了一大半,整個國家的衛所都敗壞不堪。
能把這個責任推給誰,皇帝嗎,可這個時候就是文臣在領導整個國家呀,推給給皇帝嗎?推給這些武将嗎?
武将也是要吃飯的,他沒有錢隻能夠喝這些底下軍兵的血,武将甚至還要給文臣上供。
不管在什麽朝代,什麽時期,外行指導内行都是很可怕的事情。
薩爾浒一戰,一下子将整個努爾幹都司全部捐了出去,永樂皇帝,洪武皇帝,他們打下來的大大的一塊疆土,直至庫頁島被他們全部葬送掉。
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認爲,這一片最富饒的土地外興安嶺一直到庫頁島的土地,是後金自己打下來的,那隻不過是大清朝接收了明國不肖子的遺産罷了。
依靠着這份遺産後金就将整個蒙古全部滅掉,吞掉了元朝殘餘勢力,然後順勢南下,又吞掉了整個中原地區。
這個時候已經吃得腸滿肚圓的這些明朝後期的大臣,他們又幹了什麽呢,他們将整個國家賣掉,跪舔着把疆域獻給他們的新主子闖王,可是闖王也是個扶不起來的,他們壓錯了籌碼。
這些人大多都是什麽人,世世代代做官的人,大明養士200年就養出了個這麽個玩意兒。
所以現在在永樂朝鼓吹要休養生息的大臣,不能說他不對,但是在大方向上,目前肯定是錯的。
現在真正受災難的可不是江南地區,現在的江南地區,不要太富饒,商機不要太多,環境不要太安定。
但是整個北方黃河以北,看看是什麽樣的狀況。
爲什麽永樂皇帝一次又一次的征服蒙古,因爲蒙古一次又一次把腳到伸到中原來。
如果不把這些蒙古諸部看作是蒙古諸部,而是把這些蒙古諸部看作是元朝的勢力,是不是能夠理解了,這是一場滅國之戰,不是你死,便是我亡。
雙方誰都不會輕易放過誰,所以在這個決定上,曾雲風是堅定的站在永樂大帝朱棣這邊的,曾雲風不僅要幫他完善整個神機營,曾雲風還要幫他平定整個蒙古。
即使太子朱高熾再怎麽樣的反對,但是永樂皇帝朱棣的信心不會變,大軍開拔,浩浩蕩蕩的進入蒙古草原地區。
曾雲風認爲首先要滅亡掉的不是瓦剌,首先要滅亡掉的鞑靼和兀良哈。
這兩個蒙古部落可以說是現在瓦剌部的狗腿子,而且這兩個部落和大明國的疆土靠得最近,這兩個狗腿子也最習慣往大明的疆土裏跑。
所以要把這兩個狗腿子的腿先打斷,然後再找瓦剌部進行決戰,讓瓦剌知道現在他們已經退無可退,逼他們上前決戰。
因爲他們現在最多隻有半年的時間,在這半年内能夠解決問題,那是最好的,如果不能解決,後面就要消耗大明國的根基和國力,這不值得。
應天府大明宮尚書房内,大明幾個臣子和朱棣以及他兒子等人正在商量如何進攻草原。
“我們把大軍駐紮在兩條河的中間,道路并不寬廣,不利于大兵團騎兵作戰,敵人把道路一封,那豈不是成了圍殲,他們可以圍而不打,切斷供給,那後果不堪設想啊。”楊士奇說道。
“有大炮,有火铳他圍得住嗎?”漢王說道,看來曾雲風給了漢王太多的信心。
“大炮火铳雖多,糧食斷了,十日之内軍心必亂,這場仗沒有那麽容易,兵部的官員們讨論了一下覺得困難重重。”楊士奇憂心地說道。
“哎呀,你們兵部老是把困難說得比天大,按你們這麽說,這仗不用打了,躲在家裏就太平了!”漢王沒好氣地說道。
“兵部和朝廷是一起的,怎麽會有你們兵部這種說法。”楊士奇不高興地說道。
“你打過幾仗啊,你個文官管好後勤就行了,管不了找個能管的人來做這個官,皇上叫你來不是來聽困難的。”趙王也沒好氣地對着楊士奇說道。
永樂皇帝朱棣歎了一口氣,這是個問題。
“皇上,我們從長城出,到多倫再到斡難河畔,供給路線超過幾千裏,這一路上送軍需保護軍需的部隊也要人吃馬喂,入了冬,車走不快,馬蹄打滑,臣這幾天想着供給的事情想得心神皆散,沒有良策啊。”楊士奇苦惱地說道。
“我們想要太平,人家不讓啊,這一仗非要打不可,當年的趙國和秦國是死敵,當初追擊匈奴,秦國能把城門打開合并追擊萬裏之遙,當時的軍需遠遠不如我們,那時候統兵大将李牧也隻有二十幾歲,也不如我們,古人能做到,我們也能。”永樂皇帝朱棣歎了一口氣說道。
朱棣也沒有招了,曾雲風也看出來了,這個軍需是難題,軍需部隊都是繞着大興安嶺和陰山走的,路線極長,還有兀良哈等騷擾确實是問題。
“臣有一策,不知當将不當講。”曾雲風站出來說道。
“哦,說說看!”朱棣有些興趣來了。
“臣主張就食于敵。”曾雲風說着将手指到了鞑靼地區,朱棣略有意動。
求推薦收藏打賞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