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恂如歎了口氣,道:“孟良一族既世食明祿,備受皇恩,爲何自甘堕落,委身于寇?”
這話十分地不客氣了,在場衆人并不以爲意,畢竟劉大霖已經表明了立場,自己這邊也無需遮遮掩掩了。
劉大霖面不改色,道:“自祖龍以來,西漢享國210年,東漢196年,兩晉僅156年,巨唐亦不過290年,南北兩宋合計320年。大明自太祖開國至今,已曆整整270年,積重難返、風雨飄搖,内有民變四起,外有鞑子扣關,日加兵而兵不能禦敵,月增稅而稅不敷國用,已是末世之像。值此亂世,元老院統禦瓊粵,志在天下,欲救黎民于水火,布恩澤于四方。我雖爲明臣,卻非一家之臣,亦天下之臣,我願爲生民請命,雖堕地獄而無悔矣!”
姚钿捋着花白的山羊胡須,用略帶沙啞的聲音說道:“縱然孟良你滿腹經綸,澳洲人也不過予一首席咨政委員之銜,令不出咨議局,尚不如假髡一黃頭小兒,如何大展拳腳,拯救蒼生?誠可謂明珠暗投啊。”
“哈哈哈……”聽了姚钿的話,劉大霖無奈地笑了起來,道:“什麽滿腹經綸,不過是我等自賣自誇罷了,豈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元老院初到之時,我亦視之爲海外巨渠,以利誘惑些莠民,效仿弗朗機人占據濠鏡澳之故事。瓊崖本天涯海角,神州末境,文教不盛,物産不豐,盜匪猖獗。縣學幾畝薄田竟供不起幾個讀書種子,曆任縣令雖有心振作,卻坐困愁城,終究無所作爲。自聖船降臨之後,不過數載時間,瓊州盜匪被一掃而空,民富稅足,茉莉軒書聲朗朗,臨高偏境竟成人間樂土。此等改天換地之績,我何德何能,敢分尺寸之功?全是衆位首長帶一群黃口小兒幹出來的。”
劉大霖說罷,不經意間從懷中掏出一塊圓形金屬物件,他在臨高已經養成了看時間的習慣。按下按鍵,鑲嵌着透明玻璃的金屬蓋随即翻開,露出了轉動的指針,竟是一隻機械自走鍾表,隻有半個手掌大小。衆人對泰西鍾、澳洲鍾并不陌生,但他們平日所見都是碩大無比的座鍾,要将座鍾塞進如此小巧的外殼之中,是何等的巧奪天工。看來此物必是真髡所贈,澳洲人待劉大霖不可謂不厚。
雖說平日裏從各種渠道都聽過澳洲人在臨高的種種神迹,但從一位投髡多年的同年好友口中說出來,對這群四五六十歲的老古董的震撼程度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陳子履道:“看來孟良是想做澳洲人的說客了。”
劉大霖将懷表收回懷中,道:“說客二字倒也說不上,隻不過如今天下蒼生皆苦,有人能爲蒼生做些好事,學生亦想出一份小小的力。百姓安樂才是治國之大道。”
趙恂如自歎不如,道:“孟良心胸果真豁達,甘願爲生民做一陪襯。”
“我這把病骨頭,又能做多少事?這個世界是青年人的。”劉大霖擺手道:“澳洲先賢有言: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伱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何吾驺道:“話糙理不糙,歐陽文忠遇見蘇東坡也道:‘讀蘇轼書,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姚钿道:“聽聞澳洲人學校,不教詩書典籍,以識字爲先,不過蒙學而已。如何能辦我等士子不能之事?”
不等劉大霖說話,陳子壯開口了:“生金兄果真不問世事久矣。澳洲人自澳洲來,自稱先宋後裔。雖處蠻荒,未忘根本,亦有詩書經史。其學也,以識字爲先,而後教術數之學,此乃澳洲秘術根本,待其稍長,則教之以諸雜學,曰物理,曰化學,曰工程,曰農技,子書經史,反成别種,稍稍涉獵而已。學子畢業後則爲農爲工爲兵,各有所處。用爲幹部之前必有真澳洲人教之,名爲培訓,而後制度井然,規矩森嚴,方能如臂使指也。”
劉大霖有些詫異,沒想到陳子壯對元老院的了解并不淺,道:“集生所言不差,國朝與明朝官制不同之處在于官吏一體,所謂猛将發于行伍,台閣起于州縣,凡官都是從小吏做起。自古以來,皇權不下鄉,流官爲政一方不過數年,基層事務皆爲本地胥吏把持,胥吏既無升遷之望,又不食皇糧,乃借勢謀私,以至于橫行鄉裏,爲禍一方。明朝亂局,胥吏有一功也。一旦官吏一體,吏可爲官,其爲前程計,必有所收斂。
陳子壯不爲劉大霖的道理所動,卻道:“依我之見,澳洲人選拔人才之法,并無甚高明之處,無非國子監铨選之道,乃我朝已有之成法。”
又望了望姚钿和趙恂如,道:“生金兄曾任吏部文選清吏司主事之職,掌考文職之品級、開列、考授、揀選、升調之事,侯聖兄亦是吏部出身,當知大明官吏任選途徑嬗變之事。”
姚钿捋着胡須點了點頭,“不錯,集生明察秋毫。我朝太祖立國之初,設國子監,網羅天下人才,監生分官生、勳戚、民生。官生、勳戚乃皇族高官子弟,民生爲會試落第舉人入監者、地方官學歲貢入監之貢生。生員資格、坐監年限、日程安排,乃至曆事制度俱有詳規。國子監設專業教員、管教控制監生學業與生活,監生請假、休學俱須聖上特許。國子監分六堂,六堂又分三等,初等生員凡通《四書》未通經者,居正義、崇志、廣業三堂。修業一年半以上、文理條暢者,升修道、誠心二堂。又修業一年半,經史兼通、文理俱優者,乃升率性堂。升至率性,乃積分。其法,孟月試本經義一道,仲月試論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季月試經史一道,判語二條。每試,文理俱優者與一分,理優文劣者與半分,纰缪者無分。歲内積八分者爲及格,與出身。不及者仍坐堂肄業。”
“不錯,術數、天文、水利等雜學俱爲國子監所授之學,”趙恂如接話道,“我以爲曆事制度确爲實用之法。監生肄業之後,須撥出諸司衙門曆練政事,曆事一二載考勤合格,選吏部聽選任官。此一制度在洪武、永樂朝執行嚴格,爲朝廷選拔諸多人才。宣德之後,科舉日盛,國子監铨選漸廢。然工部、戶部諸司低品官員至今仍須由國子監撥出之生員擔任,處理具體事務,乃是進士官對具體事務不甚了了之由。”
劉大霖道:“明知有良法而不能用,取敗之道也。”
姚钿道:“如今監生素質低下,乃人所共知之事。且國子監所授雜學頗多,監生不能盡知孔子微言大義,如何能授予高官?”
劉大霖淡然一笑,道:“微言大義,可當飯否?能退敵否?”
“當今聖天子勤奮聰敏,隻是爲奸佞蒙蔽,若能振奮決心、變法圖強,大明仍有中興之望。”陳子壯道,顯然曾獲崇祯皇帝贈送鲥魚、差一點入閣的他對崇祯還抱有很高的期望。
“這恐怕是集生一廂情願了,”劉大霖道,“國子監衰敗之根源豈在宣德、成化?乃種于洪武二十六年,明太祖定學官考課法,不用歲貢而改用科舉人數考核教官。如此一來,教官必然令最優生員參加科舉以完成考核任務,官學教育即轉向科舉。景泰、成化年間,朝廷缺饷,乃開納監之口,儒生繳納定額之錢糧、馬匹即可入監,納粟監生隻爲借國子監入仕,如何保證監生素質?此一時之秕政,遂循之二百年。
“洪武二十九年,六堂學子已難分高下,升堂積分法形同虛設,監生坐等撥曆,侯聖所言曆事制度,因無積分考核,早已成爲論資排輩之法。監生多爲鄉試、會試落第者,年久曆事,虛度歲月,人老力疲,入仕後難出政績,官員铨選升遷之時,何以超越進士?國子監積重難返,以至于京官六部主事、中書,外官知州、推官、知縣,由進士、舉人選。州、縣佐貳,都、布、按三司首領官,由監生選。景泰年間,馬升等非進士官被逐出翰林院,授雲南、福建地方官,從此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閣,南北部、院卿貳亦非進士不用之慣例。諸位皆爲進士出身,可願監生同入翰林?”
所謂屁股決定腦袋,終究沒有人站出來厚着臉皮說一個“願意”。
見氣氛不太和諧,還是何吾驺出來圓場,笑道:“哈哈哈,我以爲都是半截入土的人了,沒想到還跟年輕人一樣心氣盛,看來都是老當益壯啊。既然還有一腔熱血,不如請孟良講講澳洲兵制,我等所知僅限于傳聞,任誰自诩精通澳情,亦不如孟良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