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策想瓊山的工商業在本時空的海南是最發達的,而且完全是自然發展起來的,和臨高這樣靠着澳洲人的扶植才發展起來的商業根本不是一碼事。
“才幹了幾天的縣長,地方主義的尾巴就露了出來。”陳策暗暗說道。看來這稅務問題以後還有得饑荒好打了。目前臨高還沒有具體的分稅制,收上來得稅怎麽分配看來又是件麻煩事。
陳策雖然身在德隆銀行總行,每天忙于謀劃各地建立支行,建立初級稅務機構,但是财政系統上的矛盾随着春季覺醒和治安戰的結束漸漸浮上水面。
各地縣級政權相繼建立起來,地方财政和稅收就成了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了。
臨高縣盡管有熊蔔佑這個資格最老的縣辦主任,但是臨高縣并沒有單獨成立什麽行政機構,一切的建設和投入都是執委會直接投入的,和地方财政稅收沒什麽關系。
至于三亞大區也算不上一個地方政權,它隻算是一個派出機構――因爲當地原本即沒有人口也沒有工商業或者農業,三亞是完全由元老院搞起來來的一塊殖民地。它的絕大多數産出:礦物、農林産品、漁業産品也全部運到臨高,而當地所需要的物資,從衣服、糧食、工具乃至用得燃料都是從臨高運去的。投資全部來自臨高的撥款,運轉也依賴臨高撥來的物資和現金。三亞大區完全依附于臨高的母體,經濟上就是一個徹底的附庸。
但是現在他們控制的各個州縣,盡管每個縣的經濟狀态不一,但是每個縣都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有一座城池,若幹村落,多少不等的人口。有田地,還有一點規模不等的工商業。過去臨高即元老院的模式已經沒法繼續下去了,每個縣都有了元老當縣長,搞了一套行政班子。
有了行政班子,就牽扯到地方财政問題。大明在朱八八時代的财政政策基本上是中央拿走一切,地方幾乎留不下什麽。從集權的角度來說的确是卓有成效,但是對地方行政就是災難了。縣裏因爲沒有足夠的财源,縣令幾乎什麽都幹不了。甚至維持基本的行政都難以爲繼,自然不動一點歪腦筋,搞些體制外流動資金就沒法把官當下去了。
這個體制的弊端元老們都看得明白。但是該如何改進牽扯到的就是一篇大文章,不僅牽扯到稅制、财政制度還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權利分配這一重要課題。執委會最近一直就這個問題開擴大會議,經常讨論到半夜才散會。
在沒有制定出确切的方案來之前,暫時使用的是行政經費全額撥付的方式。每個縣辦主任上任之時,由财政總監部一次性發給一筆流通券。目前的流通券還是以糧食作爲準備金。根據撥款的數字,由企劃院撥給等量的糧食作爲準備金。當然糧食本身并不需要遠途運送,治安戰結束之後,企劃院在每個縣都掌握了相當數額的糧食,主要是原先各縣的官倉糧食和在治安戰和清丈田畝中沒收、繳獲的糧食。這些糧食除一部分運往臨高之外,餘下的依然存儲在各縣的糧倉中,隻要在賬目上過一下就好。
發給各縣的資金并不直接到縣辦主任的手裏,而是存入當地德隆支行的财政專戶,由縣辦主任具體支用。因爲地方行政開支是千頭萬緒的,所以财政總監部專門開列了一個經常性項目開支列表。這樣大概可以知道每個月需要撥款的數字,這筆開銷屬于專款專用,縣辦主任不能以其他名義支用。這樣就不會出現領導一時沒譜把錢花過了頭,到月底沒法發工資的窘态了。
編制經常性開支表并不容易,誰也不知道一個17世紀的縣每個月需要多少行政開支。而臨高的财政開支又不具備任何的參考價值――一直是在打統賬的。特别是在财政供養人員的開銷上,各縣的機構怎麽安排,設置多少人員,人員的級别和工資是什麽樣的……到目前爲止還沒有完全決定下來。所以管理也隻能相對粗略。程棟要求暫時編制的額度宜緊不宜松,以免口子大了将來難收。
經常性開支之外的其他開支暫時就由縣辦主任在月度總額内自行開銷,隻能節餘不能超支。
至于各縣的收入:包括稅收、罰沒、繳獲等等,全部上繳企劃院和财政總監部。
這種統收統支的财政政策當然是很不妥當的,特别是完全抹殺了各縣的财政自主權,就本質上說和大明的地方财政制度沒多少區别――甚至管得更死,但是目前來說也隻能如此了。執委會對地方政權的要求是“穩”,在維持好地方治安的同時,将各地的資源先征收上來供應元老院的運轉。至于搞經濟建設并不是縣辦主任的首要工作。
這套制度從去年年底開始正式執行,到現在已經一年多了,海南島上的每個縣大緻都按照該制度建立了财政體系。運轉的還算正常。
但是對陳策來說,他在環繞海南島的财政公務旅行中,已經感受到了一些反彈――各個縣的縣辦主任們,尤其是過去農業水平比較高,經濟條件相對好的各個縣:瓊山、澄邁、文昌、定安這些縣份的縣辦主任,對統收統支的财政制度頗爲不滿,強烈的希望進行改革。
陳策多少明白他們的心思。做了縣辦主任就是百裏侯。大多數人都是有一定的事業心的,即使統治的是個貧窮的小縣城,隻有幾萬人口,也想做出點名堂來。經營模拟類遊戲永遠紅火正說明了大多數人的心态。更何況海南島的各個縣都是富有資源的,可以開發建設的項目是在太多了。陳策去過昌化堡――這個隻有十幾個人駐守的小小堡壘,盡管周圍是貧瘠的海灘沙地,沒什麽談得上的資源,但是在春季覺醒戰役前僅僅在海灘沙地飼養山羊就獲得了很大的成功――1630的秋天昌化堡就向臨高提供了三百隻羊。
要投資要建設,僅僅靠企劃院的直接投資是不行的――企劃院要投資的項目太多了,以臨高政權有限的人力物力來說光搞“中央企業”就顧不過來,更不用說來搞地方工業了。而且過于緊張的人力缺口也使得企劃院對地方工業不怎麽感興趣。
陳策知道,上個月執委會利用風災在瓊山拉走大批勞動力就引起了劉翔的不滿――在海南島上,不管幹什麽都得有人才行。盡管最後他還算是努力的完成任務,但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已經露出了端倪。
希望山東的人口到了之後,矛盾會緩和下來。陳策想,隻要有了人口,以元老們的本事,各顯神通的發展點地方工業應該還是不難的――當然,财政制度也得改革一下。
陳策含笑道:“等山東的難民來了,你要養魚就容易了――當初臨高不也是從廣東大量的弄了人口進來才繁榮起來的?”
“要等山東的難民,起碼也得到年底吧?”劉翔不知道他的想法,隻是興緻勃勃的說道,“我現在就有些想法,用不了多少投資,有人幹活就成。”說着他把自己和湯夢龍設想的利用甲子煤礦的煤搞些小工業的事情和他說了。
陳策打着哈哈,并不直接答話。又把話題轉回到夏稅征收上去了。
瓊山縣征收夏稅的布告一貼出就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爲今年是澳洲人主事之後第一年征收稅賦,所以不管是窮人還是大戶,白丁還是士子,個個都對此非常的關注。
就瓊山的各處茶館、樹下的野談的議論,大多數人認爲澳洲人十有八九還是會“率由舊章”,繼續按着大明的法子征稅賦,幾百年來皇糧國稅就是這麽征得。再者澳洲人去年在臨高征收糧賦也還是按照過去大明的體制征收,無非就是改進了征收的辦法,清丈了田畝,比過去征收公平多了。大家覺得既然在瓊山也清丈了田畝,自然也是按照臨高的法子辦。對于無權無勢的平頭小民來說,能夠照章納稅,不會莫名其妙的多出負擔來就是上上大吉的好事了。
然而征收夏稅的布告一出,所有的人都吃了一驚,光一個攤丁入畝就夠驚世駭俗了,至于那奇怪的累進制更是引起了軒然大波。
一時之間,街頭巷尾,房前屋後,廳堂宅院裏,到處是竊竊私語的議論。一般的百姓,盡管多數人不認字,求着人念了布告,又聽了宣傳隊的人現場解釋,一個個臉上都露出了笑容,也有人滿面不相信的神情。
“這麽一來,我們不就不用交稅了嗎?”幾個農民摸樣的人聚攏在布告前議論着,“我家隻有六畝地,不管是不是那什麽‘标準’,怎麽算也是第一級的。”
“這麽說我也算不上。”
“這下可以歇口氣了,原本遭了風災,剛忙活着補種番薯,再要交稅手頭就緊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