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新投靠的家傭仆役,趙引弓已經在心裏盤算開了――從他目前掌握的資源來看,直接插手生絲和蠶繭流通力有未逮。他的資本有限,德隆一開始在本地立足未穩,也肯定調集不了太多的資金,最後江南的資本家肯定要比雷州的難對付的多,不但資本雄厚,背後多半有許多有錢有勢的缙紳官僚當後台。處境比雷州站和廣州站都要艱難的多,不能直接去觸及本地有權勢者的利益,以免遭到強力反彈,功虧一篑。
考慮下來眼下最合适的就是插手生絲生産環節了。作爲穿越者最有優勢的當然是利用臨高的科技能力開辦近代化的半機械化缫絲廠,生産高質量的生絲。從王四娘的描述來看,土法缫絲不但生産效率低,而且質量不佳。如果以工業化大生産的廉價高質的産品沖擊現有的市場。從量變到質變就是很快的事情了。
這樣做最受傷的是象沈家這樣自養自缫的蠶農,趙引弓毫不懷疑缫絲廠一旦投産,帶來的沖擊将會使成千上萬的蠶農破産,失去土地财産,流落街頭。而他就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
不過這樣的局面對穿越集團來說是有利的。元老院對農業的一貫政策就是要摧毀小生産,一個龐大穩定的小自耕農階層,不管是自有土地還是佃種,對元老院來說都是不想看到的――元老院需要大量自由的可雇用的勞動力。
除了缫絲,搞集約化的蠶桑種植也大有可爲。趙引弓見識過農委會在臨高的農業改良和農技推廣帶來的生産力爆發,如果類似的做法也引入杭州,桑葉、蠶繭的産量和質量肯定也能得大的提高。
不過,這兩個環節都依賴于臨高的技術和物資支援。趙引弓自己不管對缫絲機還是對蠶桑全都一竅不通。趙引弓決定,還是老辦法,先去實地查勘一番。
他已經打定主意要開缫絲廠,但是要開缫絲廠就要解決土地、廠房、設備、工人和原料來源等一系列問題。
缫絲廠的技術含量有限,讓機械廠仿制一套19世紀末期的缫絲設備沒多大難度,缫絲廠也用不着多大的動力設備,用不着非得蒸汽機不可,用水輪發動就足夠了。趙引弓當初自己設計“穿越紡織業”的時候就考慮過水輪機。
要辦工場,還要用水輪機動力,就得有地皮。這塊土地要足夠大,附近還要有河流――不管是種桑還是辦缫絲廠,都不需要大量的水源。要滿足這些條件,杭州城内顯然不合适。得把眼光放到城外才行。
趙引弓對這塊地皮早有打算――他早就屬意于鳳山門外的鳳凰山。這是原本南宋大内的所在地,在宋元時代是在城内的。元末張士誠新築杭州新城垣的時候将鳳凰山攔在了城外。鳳凰山上的南宋大内在至元十四年遭遇了火災,焚毀大半。十年之後,楊琏真珈奏請元廷,利用南宋大内的建築基座、殘餘建築物和建築材料在鳳凰山上修築了五座佛寺。這五座寺廟在元代也先後湮滅,最後在元末的戰争中徹底毀損。到明末,鳳凰山已經完全成爲一塊人迹罕至的荒蕪之地。趙引弓已經打聽過――此地雖然近在城郭之旁,卻是非常冷落的地方,除了幾個小村落之外幾乎沒有人煙。
但是對趙引弓來說這地方卻很合适,荒蕪之地地價就不會高,滿足他現在有限的經濟條件,既然能夠修築宮殿,可見當地的地勢不會崎岖,一定是較爲平坦的坡地。除了修建房屋之外,坡地上還可以大量的種植桑樹,爲養蠶業提供桑葉。而且鳳凰山一面瀕臨中河,一面緊鄰錢塘江,引水作爲動力或者生産生活用水都比較方便。将來如果要開辦更多的工廠,都可以就近取水排水。
未來的杭州站還要辦理轉運人口――淨化營設在自家宅邸裏就很不合适了,第一沒有這麽大的地方,第二這裏是城内高級住宅區,大量窮人進出趙宅過于惹人注目了。鳳凰山不失爲一個離城很近,又不惹人注意的地方。
最後,鳳凰山緊鄰錢塘江,又是鳳山門的一個制高點。太平軍攻打杭州時,就搶占過這裏作爲重要的攻城基地。控制這裏,等于爲轉運難民和接應海軍艦船準備了合适的碼頭。作爲自命爲宋室後裔的趙引弓來說,鳳凰山還有特殊的政治含義。這個制高點他是一定要拿下來的。
當然,整個鳳凰山宮苑的殘址,南起苕帚灣,北到萬松嶺,東沿中河南端之西岸,西達鳳凰山東麓,周長九裏。這麽大的面積,趙引弓當然既沒有實力也沒有必要全買下來――他畢竟是來辦實業的,不是搞個南宋宮苑遺址公園給自己憑吊感慨。他随即吩咐蔡實和孫旺才,先去當地打聽鳳凰山一帶的土地所有權情況和大概的地價,同時踏勘“可設立莊園之處”。
随後他起草了一封電報,将自己的設想和打算原原本本的向對外情報局做了彙報。包括他期望得到的各種支援:資金、機器設備和專門的技術人員。
在等待回複的同時,趙引弓四處尋找其他商業機會――不僅是爲了賺錢,也有設法打開在當地的交遊圈子的用意在内。
他考慮過辦印刷廠--活字印刷、石闆印刷在本時空都是穿越集團掌握的最容易來錢的科技,更不用說他們還掌握着大量可供“剽竊”的資源。特别是有許多經過在舊時空仔細校勘過的底本,這些版本拿出來大量翻印,從内容的質量上就能壓倒本時空書坊中發賣的一般書籍,更不用說書籍本身的印刷質量了。
江南的雕版印刷業在當時是有名的。這和江南的文風興旺又有很大的聯系。南京、蘇州和杭州都有規模很大的書坊,這些書坊集編輯、出版、印刷、銷售于一體。形成了一個規模可觀的産業。所以市場是絕對不缺得。
而且書在當時的觀念中畢竟是一種“雅物”書畢竟和讀書人有關,在知識被少數人壟斷你的社會裏,書不但有實用價值,還有文化心理上的意義,所以印書、編書、賣書的書坊老闆也就相對顯得“高雅”一點,和文人雅士打起交道來容易被“高看”。
但是印刷廠還是需要設備、技術和人員。這些東西目前同樣隻有臨高才有。就趙引弓所知,迄今爲止,活字印刷中的活字鑄造中的雕刻字模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爲此,在出發前印刷所的負責人還特意要他留意能否從江南尋覓一些高手刻版匠人來臨高工作。好得雕版工人或許也能夠進行雕刻字模的工作。
想到這裏趙引弓不由得暗暗苦笑――看來自己一個人還真是不容易辦成事。單穿的話,的确難度很大。
不過開設書坊的難度畢竟要小得多,趙引弓想到即使沒有活字印刷,直接采用雕版印刷業未嘗不可,這在本地都是現成的技術,按照現代說法就是産業鏈完整,不管是雕版的原料、印刷的紙張還是雕版的工人都是現成的,自己隻要投資就好了。
單純開設書坊畢竟還是商人的作爲。文士們最多也就是“高看”,并不真正的平等對待。還是要搞得更雅緻一點。趙引弓忽然想到了舊時空的開得一些所謂“文化書店”,都是帶茶座或者咖啡座的,買書的人可以随意看書,泡一杯茶翻翻書,不買也可以,老闆就賺個茶錢……大家還都覺得特高雅特文藝。這個思路引入大明不知如何?
再拓展一些想,這個書坊的書籍要盡量的多,營造一種圖書館的氣氛。不僅要有經史子集之類的書籍,不妨再引入一些在臨高印刷的所謂“澳洲書”。這些書籍不管是印刷質量、紙張還是内容都比本時空的書籍要好得多,可以作爲一種“稀罕物”來吸引讀書人――做任何買賣都得有“賣點”才行。
除了書籍他想到還可以帶着賣澳洲的紙張、文具和其他小物件。這樣便于和一般的書坊區分開來,避免了搶普通書坊的生意。還可以搞一個會員制的借書機制,允許讀書人不買書免費借回家去閱讀。再通過登記會員的名義把當地的認識關系普查一番。當然,最大的好處是“名聲”。古代的書籍是很難得的東西,不但種類少而且價格高昂,一般的窮文人,手邊也就有幾部四書五經和應試必須的時文集,要多看書籍就得四處找人借書,特别是一些大部頭、難得少見的書,非要到家中有藏書樓的人中才有可能借到。正因爲書籍難得,所以有書的人家一般是不願輕易借出,期間少不了還要煩口舌、奔走請托。所在在古代中國,在藏書、借書上面就衍生出了無數話題、故事和傳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