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于5月20日抵達印度,他并沒有閑着,提出了反攻緬甸的計劃,其要點是:英軍3個師、美軍1個師、中國軍2個師由印度阿薩姆渡親敦江入緬,向瑞波、曼德勒出擊;再令中國12個師由滇西出擊臘戍後與由印入緬之中美英聯軍會師,打通滇緬公路,并由美國工兵開辟中印公裏,計劃從印緬邊境小鎮利多出發,跨過印緬邊境,首先占領新平洋等塔奈河以東地區,建立進攻出發陣地和後勤供應基地;而後翻越野人山,以強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戰術,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奪占緬北要地密支那,最終連通雲南境内的滇緬公路。
這是第一階段的計劃,隻需要中美兩國共同攻擊,英國軍隊是在第一階段完成後再加入,他們主要的任務是中美軍隊完成第一階段的任務之後,揮師南下仰光,英海空軍進攻安達曼群島并在仰光登陸。
第三階段就是把日軍全部驅除出緬甸,如果前面兩個階段進展順利,這就很好辦了。
史迪威的這份計劃已經得到了羅斯福的同意,現在關鍵就是看中、英雙方的意見。
而史迪威并不在乎英國人的反應,隻要他們同意使用印度作爲反攻前線基地就成,第一階段的主力是中國軍隊,美軍的一個師,主要是工兵等技術部隊,他們直接參戰的部隊會少的可憐。
但是中國政府的統帥想的就不一樣了,他希望英國和美國能夠把主要軍事力量投放到亞洲太平洋戰場,動員更多的英美軍隊力量對日作戰,這樣可以早日結束抗日戰争;在他的心中,對侵緬日軍的反攻行動,應該由英美來主導,中國軍隊不能再冒第二次失敗的危險,他希望中、英、美三國陸海空軍全力以赴,以達必勝。
當然,要真像中國統帥想的那樣,日本人肯定擋不住,但是,英國和美國的主要戰略利益在歐洲,當時不可能集中力量對日作戰。
美國人的反擊很簡單,他們直接祭出了必殺技,那就是援華物資,他們以駝峰航線的運量和物資種類相威脅,逼迫中國政府讓步,同意了這份反攻計劃。
“娘希匹,美國人想的倒是好啊!遠征軍入緬部隊,200師打殘了,戰鬥力沒有恢複,入印度的已經有新38師,他們還想要新22師?”
重慶行營,統帥又在發火,可是他還不能拒絕,因爲現在的中國需要這條空中航線來維持航線。
7月初,剛剛抵達昆明的新編22師剛喘完氣,沒顧得上整訓,匆匆的登上了駝峰航線的飛機,這條空運線回航的時候沒什麽貨物,運輸機正好可以用來運送補充中國駐印軍的士兵。
7月15日,在印度英帕爾的新38師開往藍姆伽軍營進行整訓,同日,史迪威有感于日軍叢林之虎56師團的作戰特點,決定在藍姆伽訓練營增設叢林部隊的專項訓練,再次将報告遞交給了美國國内,因爲他想訓練一支精銳部隊,這支部隊最好是掌握在他的手中,爲此,他需要大量的美軍基層軍官,當然,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想試驗自己腦海中的突擊隊戰術。
“委座,史迪威的電報。”
重慶行營,侍從室遞上一份來自印度的電報。
“娘希匹,我那裏去給他找那麽多老兵,有這麽多老兵,我們都可以擴編一個師了。”
濃重的奉化口音中,統帥打發雷霆,美國人太貪得無厭了,剛要走了遠征軍現存的最強戰鬥力部隊,現在還要三千老兵,組建所謂的突擊隊。
“委座,我看這也未嘗不是好事;你看看!”
侍從室主任指着電文下面的解釋,在這份電報中,史迪威給出了組建訓練這支部隊的用意。
“主要任務是從事敵後情報工作和遊擊活動,同時承擔陸軍特種部隊的任務,消滅敵人後方堅固防禦陣地中強大的預備隊;爲正面進攻吸引敵軍注意力。”
這是史迪威的原話,實際上,這這是現代美國特種部隊的起源。
“委座,羅斯福總統承諾把駝峰航線的運力提高到每月7500噸,并在年底爲駝峰航線配備最先進的運輸機C-109,根據情報,這種運輸機是從現役的B-24轟炸機改裝的,目前美軍自己裝備的也不多;而且美國新一代的運輸機C-46已經通過了測試,最遲明年開春,也将進入量産階段……”
侍從室主任提醒着統帥,現在是美國人在開口,自然他們可以提條件。
“嗯!”
統帥陷入了沉思,如果真的能要來這麽多好處,3000人的老兵不是不能給,況且說來,隻要派遣合格的軍官,這3000人還是他的,等他們訓練好了,到時候還不是自己占便宜?自己正好可以用來……
“讓駐美使館和美國溝通,三千人老兵,對于現在的中國來說,也非常難;但是美國盟友需要,我們勢必努力的從各精銳部隊中抽調,隻是需要時間;另外,除開提升駝峰航線的運力之外,我們還需要至少五百駕戰鬥機……”
統帥終于松口了,不過他開出的條件讓侍從室的主任也大吃一驚。
可是美國人并不是冤大頭,物資他們不在乎,但是提升駝峰航線的運力,他們要損失大量的飛行員,因爲每一天都有飛機被日軍擊落或者是在駝峰上發生意外。
雙反的商談不僅僅是駐外使館在談,每天的情況會通過越洋電報彙總到侍從室,然後呈報給最高統帥。
這一個層面的會談别說馮锷,就連杜聿明都不知道,他們現在正在昆明修整,初期的任務是讓士兵進行恢複性訓練,軍官每天在進行緬甸作戰的得失彙總,并展開讨論。
而馮锷在昆明,獲得了來自家人的問候,父母的思念、關心,以及止雲的想念全部化爲一封封的信件接憧而至,裏面甚至是有幾張孩子的照片;照片上的孩子已經明顯長大了,白白胖胖的,看樣子家人照顧的挺好。
“父親,此次遠征,綦江子弟兵傷亡六成以上,已經有人把他們的骨灰送回綦江,除了政府的撫恤之外,我們家在綦江的廠子應該盡量使用軍屬……”
夜已經很深了,馮锷正在奮筆疾書,除了給止雲回信之外,他更頭痛的是如何給父親回信,期間子弟兵是跟着他去緬甸的,近六千人,活着回來的隻有兩千兩百多人;抗戰這麽久,他還是第一次懷着對一個地方濃濃的歉意,他隻希望能用自己的辦法,彌補一點綦江的父老鄉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