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地區乃是華夏文明的發祥之地,諸如皇帝,繞舜禹等,也多傳于此地,周公輔政,遷九鼎于洛,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以及隋唐盛世,洛陽差不多承載過十三個王朝。
尤其漢魏之後,洛陽漸漸成爲了國際大都會,隋唐盛世之時,洛陽人口百萬,四方朝貢,名滿天下。
洛陽城池深牆高,人口稠密,商業往來頻繁,文化底蘊深厚,風氣又濃烈,是以成爲了人人向往的好去處,從北宋到金國再到如今的蒙古,即便三番兩次易主,卻仍舊不減繁華。
也正因洛陽的繁華與曆史淵源,又與開封等要緊之地遙遙相望,是以蒙古人在洛陽安置重兵,而且以蒙古軍和漢軍爲主,新附軍隻是外圍輔助,充當輔兵之類的角色,而無法接觸核心防務 。
楊璟攻陷平陽府之後,便讓林爵等人先行一步,與宗雲的神行飛符營,以及南宋皇城司的斥候們接洽,掌握最新的軍情以及大局走向。
林爵等人也想要潛入洛陽,刺探城防等要緊情報,到了洛陽才發現,蒙古人嚴防死守,已經有些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意思,早早便做足了準備!
畢竟宗雲義軍從南方一路打上來,氣勢如弓,氣焰滔天,蒙古人的精銳都回去參加大忽裏台,眼下也是心虛得緊,自然要防着宗雲的義軍。
洛陽的情勢也是情理之中,李彧當即留下來,而讓林爵帶人回去給楊璟通報情況。
楊璟今番隻是想要支援宗雲的義軍,若想要憑着二百多維京人和二千多馬木留克傭兵,就攻陷洛陽,那簡直就是個笑話。
但好鋼用在刀刃上,若宗雲的義軍開始發動總攻,又或者戰局膠着之時,楊璟這支奇兵突兀殺出,必定能夠殺得敵人措手不及,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明确了策應的定位之後,楊璟也就放緩了行軍腳步,一來可以讓弟兄們得到足夠的休養生息,二來也能夠掃清敵人後方的斥候,甚至在關鍵時刻,截斷敵人的糧道和情報渠道等等。
在敵人的大後方,如果不趁機從内部破壞敵人的軍事系統運行,那可就真的白白浪費這樣的大好機會了。
再者說了,整個河南府以洛陽爲核心,建立了菊花形一般的防禦體系,層層把控,外圍的斥候遊騎如同蛛網一般,楊璟的二千多人若輕舉妄動,守軍若是悍然出擊,楊璟怕是很難再回歸南方。
即便他們忌憚于宗雲義軍北上,不敢出城迎敵,也會及時做好防備,若切斷了楊璟南下的路線,想要在關鍵時刻援助宗雲,就變得更加的困難。
所以楊璟果斷選擇了隐忍和蟄伏,将弟兄們都分散開來,讓他們四處破壞河南府的防禦系統,用打遊擊的方式,以散兵遊勇一般的形勢,來啃噬河南府後方的防禦。
而此時宗雲已經領着五萬義軍精銳先鋒,抵達洛陽的黎陽,準備先攻下這個大糧倉。
黎陽倉建于隋文帝時期,并且一直沿用到了北宋,素來有“黎陽收,固九州”的說法。
這個天下大糧倉西瀕永濟渠,東臨黃河,水道便利,河南河北的糧食彙聚于此,而後通過永濟渠或者黃河,輸送到洛陽和長安,素來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到了蒙古人手裏之後,黎陽倉仍舊擁有着至關重要的戰略地位,想要攻打河南府,想要收複洛陽,先對黎陽下手,那是極其明智的。
宗雲的義軍勢若破竹,倒也順利,隻是在汜水關,終于陷入了苦戰!
汜水關乃是洛陽八關之一,從古至今便是内陸雄關,無數著名戰役,都發生在這裏。
汜水關或許有些陌生,這個雄關還有另一個名字,那便是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的故事便發生在這裏,嶽飛爺爺也曾經在這裏大破金兵,劉邦項羽也在這裏打過架,李世民和窦建德同樣在這裏幹過一仗,元明清時代,這裏也同樣是兵家必争之地。
蒙古人當初攻打虎牢關也是傷亡慘重,自然清楚這個要塞之地的重要性,早早便在這裏布下了天羅地網。
這虎牢關曆史上,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便是武牢之戰,因爲李世民的祖父名叫李虎,爲了避諱,便将虎牢關改成了武牢關。
李世民領着三千五百人,率先占領武牢關,硬生生擋下了窦建德的三十萬大軍,閉門不出,隻與窦建德打消耗戰,将窦建德大軍的軍心士氣都磨滅了,猝不及防殺出,而後取得了大勝。
有着這座易守難攻的雄關,想要以少勝多,也是輕而易舉之事,更何況如今蒙古大軍聲勢旺盛,又對汜水關嚴防死守,宗雲義軍沒有偷襲的時機,連細作都無法滲透進去,隻能硬碰硬地撞關,傷亡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汜水關乃是攻打洛陽的門戶,如果連汜水關都無法攻陷,也就别指望攻下洛陽,更不要去談收複河南府了。
宗雲雖然手握重兵,已經成爲了人人敬畏的大枭雄,但每次戰鬥打響,他都如往常一般身先士卒,厭勝軍更是悍不畏死。
即便如此,義軍還是付出了一萬多死傷,才極其慘烈地取得了勝利!
而之所以能夠攻陷這座雄關,功勞最大的并非厭勝軍,也不是太乙軍,更不是宗雲麾下其他的義軍,而是一個隻有五百人建制的新兵營!
這個新兵營乃是宗雲從北方回來之後才組建的,名喚天火營,隻消聽着這個名字,許多人便該想象到這個營團的不同尋常了。
沒錯,這是宗雲在哈爾和林與楊璟分别之時,楊璟交給他一封密信,他讓人将這封密信送回了南方去,由杜可豐的人,送來了不少宗師匠人,才組建起了這個天火營。
杜可豐知道楊璟與宗雲的關系,又有楊璟的親筆信,便是讓他造反,他和宗師匠人或許都不會皺一下眉頭,更漫提偷偷幫助義軍了。
他們将研究出來的火器技術以及技術人才,交給了宗雲,幫助他們訓練炮手,幫助他們開采礦石,煉制火藥,鑄造鐵炮和火槍。
雖然時間很緊促,但勝在宗雲的義軍在民間擁有極好的口碑和極高的威望,制造火炮和火槍的資源,根本就不需要操心。
再加上人心所向,武林人士通過違禁買賣等,直接将一些火藥和生鐵等重要物資,都提前籌備妥當,宗師匠人們抵達之後,很快便進入了正軌。
在臨安神火營之中,火藥,新型火炮,甚至于老套筒,都已經開始進行批量生産,雖然産量很低,但也已經步入正軌,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或許也正是因爲有了這樣的底氣,朝廷才蠢蠢欲動,想要從背後攻打宗雲的義軍。
非但如此,楊璟早先了留下的諸多設計圖,經過杜可豐和諸多宗師的研究之後,還開發出了後世的紅夷大炮,神威大将軍等大炮,甚至于弗朗機炮都造了出來!
火器在中國的起步比較晚,但實力也不可小觑,英國人早期的加農炮,無論威力、射程、精度和壽命上,都屬于領先的,在大航海時代,被廣泛用在戰艦之上。
而明朝的火器,無論是品種,還是數量,亦或是在軍隊之中占有的比例,都是最高的,甚至超過了清朝。
元朝的時候,火器部隊的比例大概是十分之一,而清朝則是百分之三四十,但明朝卻達到百分之四五十,神機營裏頭一半以上的武器都是火器。
而這些火器之中,紅夷大炮和弗朗機炮,無疑是如何都繞不開的兩種。
弗朗機炮最早是葡萄牙發明的,弗朗機也就是葡萄牙當時的譯名,當時明朝與葡萄牙打仗,從葡萄牙人手中繳獲,交給神機營改進并裝備,可算是當時最厲害的火炮之一,甚至還能夠連發,威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加上弗朗機炮雖然口徑小,射程短,但自重很輕,射速又快,還便于攜帶,最适合用于野戰,裝載于炮車上,幾個炮手就能夠推動,比紅夷大炮等重型火炮,要更加輕便。
蒙古人雖然也有回回炮,但性能上又豈能跟後世明朝的弗朗機炮相提并論!
天火營的人得了楊璟的授意,今番的生産目标,便是弗朗機炮,雖然短時間内隻造出了十幾門,而且将可用的資源幾乎都消耗幹淨,但這十幾門弗朗機炮,卻是攻下虎牢關的最大功臣!
毫無疑問,便是往後攻打洛陽,這十幾門炮仍舊是讓敵人聞風喪膽的最大殺器!
許多新加入義軍的人,是如何都不明白,爲何那個神秘兮兮的副宗主,能夠得到所有人的敬畏,即便誰都沒有見過他,卻仍舊爲義軍所傳頌。
直到他們見識了弗朗機炮,在三天内攻陷虎牢關,他們才深刻地體會到了這一點。
楊璟或許從未在宗雲的義軍之中打過仗,或許除了宗雲,其他人都很難見到他的面。
但即便如此,宗雲的義軍仍舊能夠享受到楊璟所帶來的種種奇迹,無論是練兵的法子,還是軍備軍械的改進,甚至是将領的培養等等。
義軍的方方面面,無一不滲透着楊璟的影子,他就像一個巨大的陰影,或者說像是天頂上的一個保護罩,即便誰都看不到他,他卻仍舊能夠保護大家,給大家帶來勝利!
新兵加入之後,站軍姿等日常訓練,甚至于背誦軍規,以及義軍的主旨等等規矩,都是楊璟與宗雲早期商量着定下來的。
更不用說劉漢超等将領,都帶着楊璟的烙印,太乙軍和厭勝軍都得過楊璟的救助,也就不去說他了。
除此之外,連行軍途中的軍糧,也都是在楊璟的創意影響下,制造出來的。
行軍打仗,夥食是個極大的問題,許多時候并不能生火造飯,生吃或者吃發馊的食物,會危害到士兵的健康,不利于戰鬥。
而楊璟将炒面和炒米乃至于肉夾馍之類的食物創意,都傳給了義軍,單單是這一小小的細節,便足以讓無數義軍受惠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