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了?又敗了!
這一次,楚軍敗給了漢軍,比之以往的任何一次都要慘!
在以前的交戰中,楚軍哪怕是敗給漢軍都能獲得一些戰果,然而這一次楚軍死傷超過三萬,沉重的傷亡隻是狠狠地消耗了漢軍的一波各種箭,給漢軍帶去的傷亡卻是微乎其微。
漢軍從開始不斷用遠程武器覆蓋,一直到楚軍撤退,兩翼在遊弋的騎兵出擊,一共消耗了多少各類箭矢?粗略一算,短暫的一個時辰左右,他們消耗的各類箭矢達到四十萬有餘。
辛虧弩的操作不困難,即便是未成年的孩子都能扣動扳機發射,一再持續投入射箭作業的漢軍從正兒八經的五千弩兵,到弓箭手和其餘兵種加入進去變成一萬八千人充當弩手,要不然僅僅是五千弩兵要射四十萬發弩箭,弩機崩壞了都辦不到,時間方面也不允許。
出戰的三萬八千楚軍,直接被射死的人數約有一萬左右,隻有不到六千人退回了營寨,剩下的那些變成傷患或失蹤人口被遺留在交戰場地。
直至楚軍的殘兵退回營寨,一場戰事被塗寫了一個“逗号”,觀戰的大多數人還是沒有能夠回過神來。
太尼瑪恐怖,也太尼瑪驚悚了!
今天那一幕幕地形線有“烏雲”升空的畫面,必将會一再出現在很多楚人的夢境之中,使之不斷地做噩夢;觀戰的範人、韓人、荀人以及一些其餘列國人,他們的感觸會輕一些,見證到漢軍遠程武器的使用,多多少少會留下心理陰影。
“如果是我軍面對這樣的遠程覆蓋,怎麽應對?”韓起在思考。
韓氏玩遠程玩得很溜,他們先人一步研究出了箭陣這麽一種戰法,能夠更加“科學”地進行一次又一次的覆蓋射擊。
不要以爲玩箭陣不需要技術,總是需要判斷當時的風力,再很有眼力勁地計算攻擊哪裏能夠獲取最大戰果,再來對戰局起到作用。
如果善射隻是組織箭陣對人多的地方射就叫掌握或玩得溜,能玩這種戰法的人簡直不要太多。
有時候并不是遠程覆蓋更多的敵軍就是正确,特定的時間覆蓋需要的位置,哪怕是沒有對敵軍産生多少傷亡,對整個戰局能提到的作用也許比殺死更多敵人大得多。
韓氏就是掌握了什麽時候應該覆蓋,又是覆蓋哪裏,不是因爲制作出的弓精良,大多數韓人也将射箭玩得很利索,才得了一個善射的名聲。
韓起對箭陣覆蓋簡直是太熟了,然後私底下一再偷偷研究漢國那邊的弩,早就窺探了弩箭的射速和着力,不難窺知弩射出的箭比弓射出的箭更有穿透力這個結論。
簡單的說,一樣是遠程武器,射出的箭矢飛行速度是不一樣的,也就給了他們不同的穿透力。
當然了,要有什麽穿透力,離不開對箭镞種類的了解。
韓氏偷偷試驗過,漢國的弩箭裝載三棱箭镞,二十步以内能夠穿透三層甲,六十步以内還能夠起到破甲效果。
一步是多遠?一般是指一點五米。
那麽就是,漢軍的弩使用三棱破甲箭頭,三十米以内直接怼金屬怪能起到殺傷效果,九十米左右還可以射穿一層甲。
誇張了嗎?要看是跟誰比。
知道傳說中大慫的神臂弩,最遠射程達到一千五百米,幾百米内還有破甲能力嗎?天曉得是不是真的,以大慫文人那嘴炮無敵的尿性,估計是吹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是真的,擁有這樣的神兵利器還一直慫,那真的不是科技實力和國力的因素,是人的問題。
好了,僅僅一戰,楚軍出動三萬八千,隻有不到六千人逃了回去。
該怎麽說?
韓起和韓無忌心态最爲複雜,以前陰氏就有超過韓氏成爲善射之族的迹象,到今天徹底證實在玩遠程武器方面,韓國已經玩不過漢國了。
玩近戰,韓氏一直以來就是弱勢,再有連善射的優勢都沒有,韓國的前路在何方?
範鞅腦子裏先産生了“漢軍牛逼”這個想法,随後則是控制不住心生怨念:“爲什麽不早點來救啊!”
知道範國跟楚國打得多麽辛苦嗎?
老父親爲了抗衡楚國,活生生地累垮的身體!
範國幾年間一再喪師丢土,國力也遭到了沉重的打擊,一旦“新鄭”被攻克,面臨的就是失掉國祚的危險。
是吧,漢國爲什麽不早早發兵救援範國?
有新的問題出現了,漢國又憑什麽要早早出兵救援範國呢???
用一個說法,範鞅現在的心态就是一種“唯利于己”了。
出戰的漢軍并沒有随着楚軍撤回營寨而鳴金收兵,他們逼到了楚軍營寨的百步左右,常規弩機和床弩、車弩又開始了持續不斷的漫射。
什麽叫漫射?就是不刻意進行瞄準什麽目标,往大範圍區域瞎幾把射就行了。
觀看了全程的呂武對這一戰的感覺一般般,甚至覺得霍擅是個敗家玩意。
那可是四十萬發各類弩箭,哪怕是有一部分在後續能夠回收再利用,常規弩機和床弩、車弩的“耐久度”是這麽消耗的嗎?
不是玩遊戲,但“耐久度”這玩意對什麽都有,任何東西用的次數多了,必然會減少其“壽命”的。
這一次南下,漢軍帶來的各類箭矢也就三百萬左右,後面是能夠再獲得補充,問題是消耗了就是消耗了。
絲毫不誇張的來講,出征攜帶三百萬各類箭矢,在當前能夠辦得到的國家絕對不多,哪怕是有些國家能做到,天曉得要事先儲備多少年,又是一次性掏空了武庫。
漢國在呂武的堅持下,達不到“工匠之國”的高度,常規生産速度之下,一年産出七八十萬箭矢還是沒有問題的。
那是得益于呂武搞了非常原始的“車床”,能夠便利地生産箭杆,至于箭镞直接用“澆鑄模具”生産,一個模具生産幾十個根本不成問題,後續再打磨去掉鐵砂就行了。
另外一點,其他國家是取材于自然,漢國已經開始玩人工種植軍工材料啦。
那個原始“車床”是個什麽玩意?說白了就是諸夏早早就研究出來的玩意,一般是木工進行使用。
那樣的“車床”會有一個或大或小的平台,再加裝一些用來固定物體作用的工具,配上鋒利的其餘玩意去切、削、剝、斷等等,想要打造什麽,尤其是一塊木材變成箭杆,過程會非常快,并且隻要“車床”一緻,使用的材料再一樣,生産出來的箭杆在規格上的差别絕對不大。
事實上,那種“車床”在兩漢時期就有了,其它民族出現的時間或快或晚,反正基本都有相似的玩意。
漢軍在不斷的射箭,到底取得多少殺傷效果,不是那麽好判斷。
話說,漢軍都已經怼到了楚軍營寨在射箭,爲什麽不使用火箭,玩一把火燒連營?
這個問題簡直奇妙,會讓負責指揮作戰的霍擅不知道該怎麽回答。
大約是漢軍怼到楚軍營寨前面射了一刻鍾之後,楚軍轅門升起了免戰牌。
霍擅并沒有第一時間下令停止射箭,他的選擇是派人到“新鄭”城牆之上,請示呂武得到指示之後才下令鳴金收兵。
“此番甚是打擊楚軍氣焰。”範鞅做出了一副低眉順眼的模樣,讨好地對呂武笑着,又說道:“假父,如需辎重,範可應也。”
大家都看到了,漢軍在兩個時辰左右射出了海量的各類箭矢,用膝蓋骨思考都知道對箭矢的消耗量很誇張。
漢軍表演出了強勁的遠程攻擊能力,他們不免會忽視了漢軍的近戰實力,思維變成了想方設法來補充漢軍的箭矢,保持該有的遠程攻擊力度。
“辎重?”呂武并非是瞧不起範國,輕聲說道:“如可供應肉食,甚是好事。”
由範國來打造漢軍的箭矢就免了,哪怕是能制造,産量估計也是慘不忍睹。
用一種講事實的态度來說,漢國肯定沒有進入到工業化的時代,對于制造業怎麽都利用上了更多的便利工具,其餘列國還完全在依靠匠人憑借經驗的“手搓”呢。
範鞅有點懵了。
肉食是吧?哪怕是貴族也不是天天能吃上葷腥,才不是黎庶想象中每頓隻吃肉不吃其它類型的食物。
“沒有記錯的話,漢軍帶來了二十餘萬頭羊,約五千隻牛?”範鞅想到。
之前得知消息的範鞅還多少笑話,占了秦人地方的漢人,慢慢跟秦人一樣在胡化呢。
現在呂武特别強調到了肉食,還用多想嗎?攜帶牛羊不光是爲了生産奶酪,還會宰殺了吃肉。
營養跟不上的任何高強度訓練都是一種透支生命力的行爲,也就有謀殺嫌疑。
想要訓練精兵?光是讓受訓者吃糠咽菜,其實就是一種殘酷的淘汰過程,能熬過去就算合格,過勞死什麽的視而不見。
當前的時代中,漢國各階層一年吃的肉,不敢說超過全球各族群一年的量,反正吃肉頻率絕對是遠超諸夏其餘列國的。
想要有一副好的體格,營養必須跟得上呀!
漢國那邊,吃肉來增添人體所需的營養隻是其中的一種,作爲一個半農耕和半遊牧的國家體系,牧養的馬、牛、羊數量那麽多,不搞奶制品就是一種過錯。
在搞奶制品方面,呂武隻是進行了必要的敦促,人們自然會有各種辦法來推陳出新做出各種玩意。
随着時間的一再流逝,新一代的漢人在身體健康度和體格方面,肉眼可見的比老一輩更健康,身高上的差距就更不用說了。
當然了,喝牛奶能長高這種說法,要說效果肯定是有的,隻是跟鑽石營銷一樣,有那麽點過度誇張了。
範國當然也有貴族養馬、牛、羊,隻是在數量上絕對跟漢國沒得比。
範鞅一咬牙,決定收集兩千隻羊和兩百頭牛奉獻給呂武。
這麽做就對了,盡管時代已經在變革,一些規矩則是還在。不能是範鞅直接犒勞漢軍,唯一能犒勞漢軍的人隻有呂武,其餘人幹了就是挑釁。
韓起說道:“退往營寨之楚軍,我觀之‘左右廣’不足三千。”
那個“左右廣”可是楚國精銳中的精銳!
用一個比較實際的說法,曾經的三千“左右廣”可是能直接跟晉軍的一個“軍”正面交戰而不敗的。
曾經的晉軍能征善戰是各諸侯都承認的事情,通常出動一個“軍”就能打的山東諸侯滿頭包。
楚國曆代國君建設“左右廣”不留餘力,數十萬之衆進行了精挑細選,再配以精良的武器裝備,很漫長的時間裏也就将“左右廣”的數量維持在三千。
呂武還在等待近一步的戰果彙報,聽到韓起那麽講,視線移動過去。
“楚王或将退兵?”韓起用了疑問句。
今天的交戰是任何人事先都沒有想到的,其中包括了呂武在内的漢人。
床弩和車弩是漢軍首次使用在野戰之中,着實沒有想到會給楚軍帶去那麽強的威懾力,以至于讓指揮作戰的蒍子馮出現了進退失據的狀況。
但凡是蒍子馮決心大一些,直接下令全軍突擊,哪怕一樣是會戰敗,不至于己方折損了那麽多,對漢軍人員的殺傷隻有可憐巴巴的不足三百。
現在,楚國精銳中的精銳以一種非常憋屈的方式折損慘重,肯定是會打擊到楚國君臣的自信,再有那漫天有如飛蝗一般的箭雨覆蓋給予的恐懼,他們沒有想到應對的方法之前,不想再繼續打下去,隻能說是一種理智,不能絕對的說是喪膽了。
範鞅還在思考,他知道自己的父親曾經試圖組建騎兵,可惜的是馬匹質量堪憂,再來可能是訓練不得方法,反正後來放棄了對騎兵的探索。
剛才漢軍展現出來的遠程攻擊能力是很強悍,範鞅卻是注意到了漢軍騎兵的重要作用。
别的不說,僅僅是漢軍騎兵能夠速度極快地插進戰場,還是那種尋找到楚軍薄弱位置,近乎是一擊要命的打擊方式,換作步兵的機動性,哪怕将領一樣能找到敵軍的薄弱位置,以步兵的速度肯定是辦不到騎兵能做到的事情。
呂武也在思考楚王招會不會撤兵,近一步再思量現在停戰合不合适等等的問題。
不用多想,戰争還沒有達到預期,呂武才不會這樣就想結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