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一天之後,旁人發現呂武和士匄比往常有了不同。
不太好說到底是發生了一些什麽,能夠看得出來呂武與士匄的關系更爲親密了。
“‘鬥首’戰事我不插足,唯中軍佐之令行事。”呂武做出了晉國‘卿’從來沒有幹的舉動。
晉國這邊的規矩是,誰的職務高又能壓服同僚,到了那裏會立刻成爲名副其實的老大。
簡單的說法就是,呂武放棄了接管“鬥首”原先那些晉軍的指揮權,願意讓士匄将這一場戰事有頭有尾的打完。
士匄立刻站起來,洪亮聲道:“謝元戎美意。然,元戎乃是當世第一将,我願唯元戎之命是從。”
啥玩意?
當世第一名将?
好像,不,不是好像。
天下人都承認呂武是當世的第一名将!
這個第一名将絕對不是嘴巴吹噓出來,其它的戰役不用多提,僅僅呂武率軍攻入楚國,并且率軍去飲馬大江,再去楚國都城“郢”閱兵,足夠确認呂武是當世第一名将的事實。
人們隻要肯耐心回顧,會發現呂武打了太多的關鍵性戰役。
如果僅僅是參與也就是聽命者,功勞肯定是上司的。
計算功勞要從呂武擔任戰役指揮官開始算起。而他指揮的每一場戰役都是獲勝,先後擊敗的列國的次數太多太多了。
一個人能不能打,個人武力和統兵作戰存在區别。
隻是個人武力強悍,頂多就是作爲一個打手罷了,能夠達到的高度會非常有限;能指揮大軍,并且還不止一次打赢關鍵性戰役,一次赢了是僥幸,一直赢下去則就是實力。
誰要是不服呂武來當這個第一名将,他們首先要有能拿得出手的戰績。
當然了,有些人還是會認爲呂武隻是運氣好,換作是他們來當這個元戎,能指揮晉軍作戰,吧啦吧啦一大堆的理由,總歸就一個意思:我上我也行。
人們訝異的是士匄怎麽會有這樣的表态。
什麽表态?看着不止是作爲中軍佐對元戎服氣,還有那麽點範氏承認陰氏就是牛逼的的态度。
解朔幾乎雙眼放光,心想:“事情成了!”
解氏知道自己的份量,更清楚需要來怎麽對待陰氏。
僅僅是呂武兩次力挺解朔上了卿位,解氏欠陰氏的人情就比天大。
最爲重要的是,哪怕解氏遠比以前強大,跟陰氏相比起來卻還是一隻小蝦米。
有那麽幾件事情解朔需要知道,并且早就琢磨透徹了。
第一個事實,解氏沒有無法報恩将陰氏幹掉的實力,想要私下做點什麽必然會被察覺,他們真心不想得到趙氏或魏氏的下場。
第二件事情,解氏沒有了陰氏的庇護,晉國能夠能夠吞掉解氏的家族還是有那麽幾家的。
所以了,呂武要解朔去秦國當執政,解朔隻是思考了一下下就答應下來,擺出一副呂武想幹嘛,解氏都會無條件服從并效命的态度。
呂武有跟解朔提到過陰氏的圖謀嗎?并沒有的。
有那麽一句話叫: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呂武要做的事情太大,一個不慎就會人死族滅,嘴巴哪能夠瞎逼逼叨。
那麽,解朔有察覺到呂武到底想做什麽事情嗎?不太好說。
解朔應該是察覺到一點端倪,卻是又不敢笃定?
不敢随意吭聲的韓起先是眼睛一眯,随後低下腦袋,臉上出現了明顯的灰暗。
“不能夠啊!範氏竟然服軟?完犢子了啊?”韓起知道這下是徹底完了。
晉國現在是個什麽情況?非常明顯的就是兩超一強的局面。
所謂的“兩超”是陰氏和範氏,那個“一強”則是荀氏。
在大家看來,依附陰氏的荀氏遲早會再獨立,範氏則是應該跟陰氏一較高低。
一旦出現相争的情況,各個家族的機會不就來了嗎?尤其是對一直低調卻有不俗實力的韓氏來說,他們隻要能夠抓住機會必定可以壯大,哪怕沒有抓準機會也壞不到哪去,注定是要被拉攏的。
現在是怎麽回事?随着士匄的示弱和服軟,範氏不是不會跟陰氏争了,哪怕是有争鬥也會是起碼五年之後。
五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其實很短,足夠發生太多的事情了。
韓氏的境況能保證五年之内不成爲别人的養料嗎?韓起害怕的是範氏與陰氏達成什麽協議,比如範氏坐視陰氏吞并韓氏,乃至于是範氏幫助陰氏吞并韓氏。
韓起有這種想法,證明他的腦子至少沒壞掉。
而他不會知道士匄已經提議,隻是被呂武拒絕了而已。
話說,魏氏怎麽突然間跟陰氏反目成仇?不就是魏绛堅定認爲呂武會對魏氏下手,逼得魏绛選擇先下手爲強嘛。
聰明人已經看出來,他們隻是不說而已。
說了,不管是對是錯,陰氏勝了會算賬,魏氏赢了未必會感謝,多那個嘴幹什麽?
韓起擡起頭時發現呂武盯着自己在看,控制不住渾身一個顫栗,臉頰也抽搐了幾下。
有那麽一個問題,呂武怎麽會拒絕士匄的提議呢?
或許士匄有心幫陰氏吞并韓氏,也可能是範氏對陰氏的一次試探,更加可以是範氏想讓陰氏掉進坑裏。
陰氏才剛剛滅了魏氏,馬上又對韓氏動手,其他家族會怎麽看?
不管魏氏是不是自己找死,魏氏以前跟陰氏的關系很好是一個事實。
陰氏滅掉魏氏,下一刻立即對韓氏動手,其他人不會去深究裏面有什麽原因,他們隻知道陰氏連舊情都不顧,一滅就是兩個老朋友,害怕或疏離将成爲注定的事情。
強不強大是一回事,連一個盟友都沒有又是另外一回事。以當前階段來論,陰氏哪怕是強到能夠怼天怼地怼空氣,絕對不能沒有盟友!
現在的格局是沒有盟友就代表着衆叛親離。
一旦世人都覺得陰氏應該滅亡,陰氏就會到了舉世皆敵的境地。
或許有人會覺得隻要足夠強大,沒有盟友或是舉世皆敵根本不算什麽。這種觀念正确,但也錯誤。
沒有強大到能與全世界對抗,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或許是能堅持上一段時間,對外戰事失利一次,内部必定會出現問題,再來個内外交困的局面導緻敗亡。
呂武要做的事情是開啓曆史先河,不論是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注定每一個步驟都帶着風險。
根據實際情況而言,呂武決定了陰氏不能作爲獨一家,需要有人來分擔風險。
另外,呂武選擇不滅掉韓氏也有相當的理由,首先是不能間隔的時間那麽短對兩個“老朋友”下手,再來就是一旦“化家爲國”需要讓韓氏作爲一個緩沖區。
說得更透徹一些吧?呂武也許會讓韓氏挪個位置變成韓國,作爲陰氏與範氏立國之後的緩沖區。
這個緩沖區的作用要看時局的發展,若是來自諸侯的威脅解除,到了陰氏跟範氏相抗衡的階段,緩沖區自然也就沒有存在下去的必要;陰氏和範氏不出現交戰前,緩沖區則是讓陰氏和範氏有安全感的作用。
所以,呂武一旦開始了“化家爲國”的動作,晉國會分裂爲四個國家?
上述并不是最終結果。
還是那一句話,世界上沒有什麽是一成不變的,事情會走到哪一步要看實際情況。
呂武接手了軍隊的指揮權,幹的事情卻是讓士匄統兵作戰。
存在區别的是,呂武沒有接手“鬥首”的戰事指揮權,新到來的七萬晉軍不歸士匄管轄;呂武接手指揮權又讓士匄統籌戰局,士匄則是能夠調動全軍。
現在的戰争不需要太多的技術含量,跟到了無所不用其極階段的戰争是兩回事。
總得來說,當前的戰争比較看重軍隊的素質,對指揮官的要求則不高。
在看重軍隊素質的當下,指揮官對戰局的作用很有限,看的是國家的硬實力。等于說無法玩髒手段爲前提,弱國基本沒有翻身的可能性。
晉軍邀戰,列國聯軍卻是選擇挂起了免戰牌。
換作是往後的時期,進入交戰狀态才不會去管什麽免戰牌,現在反晉聯軍将免戰牌一挂,至少能得到三天的喘息時間。
“楚君招并未拔營進兵,仍在‘圉’無有動作。”士匄明顯搞不懂楚君熊招的路數了。
呂武問道:“有五萬楚軍北上援衛。此地楚軍僅有萬餘?”
士匄還沒有反應過來,答道:“正是。”
呂武幹脆就将話說得更透徹一些,道:“如此,此地敵軍以鄭居多,宋次之,列國再次之。楚國雖與列國互盟,然,楚國豈會放棄吞并諸侯。”
這一下士匄立刻懂了楚君熊招爲什麽不進兵。
說到底,不管是哪個國家在“鬥首”這邊損失慘重,反正對楚國都是有利。
以楚國的角度,他們巴不得鄭國、宋國……等等列國損失慘重,能給晉國帶去夠大的傷亡更好,輸家總歸不會是楚國。
士匄突然笑了,說道:“宋國危矣!”
可不是嘛!
宋國要援救衛國,兩萬宋軍被洪水沖得隻剩下數百,他們還在“鬥首”折損了将近兩萬,現有的三四萬再打沒了的話,宋國還能集結起多少軍隊?
呂武心想:“鄭國可以滅亡,宋國則不能沒那麽快,有必要還是必須拉宋國一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