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顆行星級别的天體改造成一艘逃亡飛船,準确的說是一個完全封閉的世界,雖然在技術層面上不存在無法逾越的障礙,但是需要足夠的時間,巨大的工程量還需要投入足夠多的勞動力。
顯然,改造工程肯定無法在逃亡開始前完成。
說得簡單一點,改造之後的行星其實是超級逃亡飛船,能夠搭載的乘客是逃亡飛船的上萬倍。以一顆直徑五千公裏的行星爲住,将内部完全掏空,保留厚度在二十公裏左右的殼體的情況下,殼體内側的表面積與行星表面積相當,在滿足基本生存環境的前提下,最多能容納一百億居民。
隻是,僅僅一顆行星顯然遠遠不夠。
如果隻是人類聯邦,大概需要一千顆這樣的行星。算上極境族的話,大概需要五千顆這樣的行星。要是把南阿爾法星系的其他文明全都考慮進去,至少需要十萬顆這樣的行星。就算某些文明對生存環境的要求不是很高,或者在逃亡期間可以降低生存要求,也至少需要五萬顆這樣的行星。
當然,五萬顆行星不算多。
在南阿爾法星系裏面,直徑在五千公裏左右,有足夠資源的行星超過一百億顆,而且九成以上沒有常住居民。
問題是,改造五萬顆行星的工程量不比建造十億艘逃亡飛船少多少。
也就是說,如果能夠在一百年之内改造五萬顆行星,也就能夠建造十億艘逃亡飛船,而從成功的概率來看,十億艘逃亡飛船肯定比五萬顆行星高得多。如果隻是爲了保存文明的種子,那就應該建造逃亡飛船。
其實,這也是第二紀元末期,人類科學家決定建造逃亡飛船的主要原因之一。
玉洪興提出這個方案,隻是因爲現在的情況與第二紀元末期不一樣,至少不存在兩個陣營的問題。
别忘了,在第二紀元末期,隻有少數人類科學家主張逃亡,大部分人類科學家把希望放在了以中心黑洞爲基礎的跨恒星系統宇航技術之上。雖然主張逃亡的科學家獲得了機會,但是獲得的資源極爲有限。更重要的是,當時沒有人指望能夠拯救所有人,隻是希望保存文明的種子。
顯然,現在的情況恰好相反。
雖然戰争還沒有結束,但是在極境族以人類聯邦的盟友身份參戰之後,持續了數百年的戰争很快就會結束。楊屹的目的是拯救所有人,至少以此爲根本目的,不存在其他可行的手段。至于楊屹親自尋找的另外一種辦法,因爲沒有占用太多資源,所以對逃亡行動産生的影響極爲有限。
正是如此,玉洪興才提出了這套方案。
隻是,問題同樣突出。
因爲無法在逃亡開始之前完成改造工作,所以玉洪興提出,對行星的改造工作安排在逃亡開始之後,在此之前隻需要完成前期準備,比如在行星上設置爲改造服務的工業體系,建造基于原能,能夠在改造完成之前爲行星上的所有居民提供合适的生存環境與工作環境的生态系統。
此外,還需要在部分行星上囤積改造中不可缺少,而且本星球上沒有的資源。
雖然這也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資源,但是跟改造行星相比,前期的這點投入就不值一提了。别說是極境族,即便是人類聯邦也能在大約十年之内,在滿足自身需要的五千顆行星上完成改造前的準備工作。如果是極境族,最多隻需要二十年就能在五萬顆行星上完成準備工作。
顯然,相對于建造逃亡飛船,改造行星的前期準備工作所需要的付出少了許多。
雖然這隻是前期準備,不等于後期改造,而且改造的工程量依然十分驚人,但是按照玉洪興的方案,改造将在逃亡開始後進行,而到了那個時候,恐怕沒任何人會對浩大的改造工程提出質疑。不管是爲了自己,還是爲了本民族,或者其他文明,所有人都會全力以赴的參與改造工作。
其實,這裏涉及到一個問題,即各個文明,以及各文明的衆多個體對逃亡的态度。
毫無疑問,這也是最爲嚴重的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玉家否決了建造逃亡飛船的方案就與此有直接關系。
就算玉家上下,以及康盛女王等極境族的當權者對楊屹堅信不移,也未必能夠說服其他人相信楊屹的預言。至于玉洪興等科學家發現的那些征兆,最多隻是征兆,并不能以此證明災難即将發生。
顯然,這個問題在改造行星的前期準備工作中依然存在。
說白了,隻是在至少五萬顆行星上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并且提前儲備足夠多的物資就不是一件小事。如果在和平時期,有充足的時間,問題還不是很大,畢竟極境族與人類聯邦都有強大的工業生産力,能夠提供足夠多的工業産品,資源也不算太少。問題是,戰争還沒有結束,哪怕在戰争結束之後也要進行戰後重建,而在這個時候抽調有限的資源與工業生産力去做跟戰後重建沒有關系的事情,很難得到民衆的支持,甚至會由此引發民衆對權力當局的質疑與不滿。
其實,這也是玉洪興認爲應該在逃亡開始之後進行改造的關鍵所在。
爲此,玉洪興提出了一套較爲詳細的方案,準确的說是明确了時間結點,卻沒有具體内容的方案。簡單的說,最好能夠在五十年内完成前期準備工作,最多不能超過七十年,而在最初二十年内以技術準備爲主。在各個文明完成戰後重建之後,再重點進行工業體系的建設工作與資源儲備。這麽做,主要就是爲了降低在前期對民衆造成的影響,從而獲得民衆的認同與支持。此外,前期的技術研究,以及随後進行的基礎建設跟戰後重建有部分重疊,也就能夠利用戰後重建來保守秘密,避免讓民衆過早知道跟災難有關的消息,确保各個文明能夠保持穩定。
隻是,如果嚴格的按照玉洪興提出的時間結點進行,難度确實很大。哪怕把時間放寬到七十年,也未必能夠及時完成前期準備。至于繼續放寬時間限制,也不大可能,畢竟最後還需要足夠的時間把各個文明的民衆轉移到逃亡的星球上。相對轉移人員的數量,三十年的時間算不上充足。
當然,這也隻是有難度,而且是能夠戰勝的難度。
用玉洪興的話來說,隻要充分借助戰後重建,即利用戰後重建的特殊情況調集更多的資源與人力,完成前期準備的問題不是很大。比如,可以用戰後重建的名義對那些逃亡星球做全面勘察。因爲戰後重建由當權機構負責,所以戰後重建的持續時間,以及動用的資源也由當權機構說了算。哪怕民衆對此産生疑問,也能用戰後重建加以解釋,至少在短期之内不會引起民衆的反感。顯然,相對于這場已經持續了數百年,而且波及整個南阿爾法星系的戰争來說,幾十年的時間算不上漫長。
隻是,有一個問題是無法用戰後重建來掩蓋的。
這就是,在逃亡開始的時候,必須摧毀逃亡星球所在恒星系的主序星,以此讓逃亡星球擺脫主序星的引力束縛。雖然從理論上講,隻有在征兆足夠明顯,或者是已經能夠證明災難即将發生的時候才會走出這一步,但是肯定在災難發生之前,而且肯定無法立即向民衆做出合理解釋。在開始逃亡到災難到來的時候,至少有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間隔期,而在此期間民衆對逃亡的态度,或者說對當權者的信任會産生決定性的作用,也就可能出現局勢失控等嚴重後果。
此外,即便把這個間隔期盡可能的縮短,也無法避免另外一個問題,即在逃亡之前需要從主序星獲取足夠多的聚變元素,也就必然會對主序星産生影響,甚至有可能導緻主序星徹底毀滅。
顯然,就算是康盛女王也無法向極境族的民衆做出合理解釋。
别忘了,早在第二紀元,所有的文明都放棄了核能,轉爲利用原能。在此之後,所有文明都的科學體系都建立在原能之上。雖然戰争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但是沒有一個文明有理由走回頭路,更不會爲了獲取在宇宙中廣泛存在,而且價值不是很大的聚變原料去破壞一個恒星系的主序星。
可以說,這種倒退的做法必然引起民衆的質疑,也就有可能産生預料之外的影響。
簡單的說,在逃亡開始之後的那段時期的局勢最爲危險。
至于如何度過這段危險時期,玉洪興沒有提出任何辦法,畢竟他是科學家,并不負責解決科學之外的麻煩。
當然,用玉洪興的話來說,在逃亡開始之後,特别是在災難已經得到證實之後,所有的問題就不再是問題。到時候需要面對的,隻是如何在漫長的逃亡旅途中讓盡可能多的人活着到達目的地。
爲此,玉家給出了一個足以讓康盛女王信服的證據。手機用戶請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